全民主播与31条红线 细化对未成年人的保护 |
珠江路在线
2022年6月23日
【
转载
】北京商报
|
本文标签:未成年人,主播 |
6月22日,国家 播送电视总局、文化和 游览部联合公布《网络主播行为 标准》(以下简称《 标准》) 。《 标准》明确,关于需求较高专业水平的直播内容,主播应 获得相应执业资质,对网络主播也划定了31条红线,主播不得炒作绯闻、丑闻、劣迹, 流传格调低下的内容,不得 疏导消费者低俗互动等 。今年以来, 有关部门对网络直播平台、网络主播提出多项要求 。在“全民直播”的浪潮下, 应答行业生态不佳和 标准欠缺,监管加码补空成为大势所趋 。
■ 点名暴饮暴食、 引诱“打赏”
《 标准》对网络主播的具体直播行为提出了要求 。在第十四条中,《 标准》列举了网络主播在提供网络表演及视听节目服务过程中不得浮现的13种行为 。
北京商报记者梳理发现,有 部分行为与目前一些主播为博取流量采取的做法关联密切 。例如对社会热潮和敏感问题进行炒作或者蓄意创造舆论“热潮”; 展示假吃、催吐、暴饮暴食等,或 其余易造成不良饮食消费、食物 浪费示范的内容; 疏导消费者低俗互动,组织 鼓动粉丝互撕谩骂、拉踩引战、造谣 袭击、 施行网络暴力等等 。
不止于此,《 标准》还点名一些直播间营建 虚假商业 空气的弊病,包含通过 虚假承诺诱骗消费者, 使用绝对化用语;通过有组织炒作、雇佣水军刷礼物、宣传“刷礼物抽奖”等 目标,暗示、 引诱、鼓舞消费者大额“打赏”, 引诱未成年消费者“打赏”或以 虚假身份信息“打赏”等等 。
为了对创作者进行有效监管,平台方面也 制订了相应的处罚 规定 。抖音在2月公布的《电商创作者违规与信用分治理 规定》中提到,创作者利用社会热潮事件、伪科学等博眼球炒作行为,将扣除0.5-8分信用分,而公布含有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家规定禁止内容所造成的重大违规行为,将直接扣除店铺全部信用分,并 永远关闭商品分享 性能 。
■ 专业直播持证上岗
值得 留神的是, 联合目前新技术进展,此次《 标准》还将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合成的 虚构主播列入了参照执行的 规模 。而关于需具备专业性的直播内容,《 标准》也对主播提出要持证上岗等更高要求 。
《 标准》显示,网络主播 该当 自发 加强学习, 主宰从事主播工作所 必须的 常识和技能 。关于需求较高专业水平(如医疗卫生、财经金融、法律、教育)的直播内容,主播应 获得相应执业资质,并向直播平台进行执业资质报备,直播平台 应答主播进行资质审核及备案 。中央财经大学文化经济探究院院长魏鹏举 示意,《 标准》的公布,利于网络视听空间的净化和 标准化,进一步推进了网络视听行业的 延续健康进展 。
除此以外,《 标准》明确,网络主播 该当 恪守网络实名制注册账号的有关规定,配合平台提供 实在有效的身份信息进行实名注册并 标准 使用账号名称;网络主播 该当 维持良好声屏形象,表演、服饰、妆容、语言、行为、肢体动作及画面 展示等要文明得体, 相符大众审美情趣和观赏习惯 。
■ 问题主播禁止“换马甲”
除了要求直播平台审核专业主播资质,《 标准》还提出 加强对网络主播的教育培训、日常治理和 标准 疏导 。 构建健全网络主播入驻、培训、日常治理、业务评分档案和“红黄牌”治理等内部制度 标准 。
具体包含对浮现违规行为的网络主播,要强化警示和 束缚;对问题性质严峻、 屡次浮现问题且屡教不改的网络主播, 该当封禁账号,将 有关网络主播纳入“黑名单”或“警示名单”,不同意以改换账号或改换平台等 模式再度开播 。对组成犯罪的网络主播,依法 查究刑事责任 。对违法失德艺人不得提供公开进行文艺表演、发声出镜的机会, 预防转移阵地复出 。
《 标准》还要求,网络表演、网络视听平台和经纪机构要严格履行法定职责义务,落实主体责任 。网络表演、网络视听经纪机构要 加强对网络主播的治理和 束缚,依法合规提供经纪服务, 保护网络主播合法 权力 。
此外,5月底,国家广电总局公布了将于2022年6月30日起 施行的《 播送电视和网络试听领域经纪机构治理 步骤》,此前文旅部还公布了《网络表演经纪机构治理 步骤》并 订正《演出经纪人员治理 步骤》 。《网络表演经纪机构治理 步骤》第四条要求网络表演经纪机构从事演出经纪 运动, 该当依法 获得营业性演出许可证 。《演出经纪人治理 步骤》第四条也明确,国家对演出经纪人员 履行职业资格认定制度 。
■ 细化对未成年人的 掩护
《 标准》针对主播行为的要求共有31条,专门提及利用未成年人或未成年人角色进行非广告类的商业宣传 。其实主流网络直播平台对主播也有一系列要求 。以未成年人 掩护为例,快手在社区内容 规定 核心的直播板块设立了未成年 有关内容专区,其中明确了未成年直播中常见的违规内容,包含16岁以下未成年人出镜直播;利用未成年人身份作为噱头进行营销,如:刻意利用未成年身份进行营销、卖惨等 。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等四部门5月联合公布的《关于 标准网络直播打赏 加强未成年人 掩护的意见》也指出,“禁止未成年人 参加直播打赏”“严控未成年人从事主播” 。
近年来,国家 有关部门从网络直播打赏、网络主播偷逃缴 纳税款等层面均公布了细化的要求 。此类要求是不是 存在强制力?具体到此次《 标准》,北京云嘉律师事务所律师赵占据向北京商报记者 示意,“这是几部门联合公布的 标准性文件,是 存在法律强制 束缚力的” 。
■ 监管只会趋严
与此同时,商家也在依据平台日益趋紧的 标准红线进行调整 。在一些直播间, 部分主播在直播时也提及自己曾因用词不当,或是举止有误被平台 忠告 。
电子商务交易技术国家工程 试验室探究员赵振营认为,多年来治理部门出台了一系列监管措施,来 标准主播和机构等相应行为,但因为监管 规定 存在 定然的滞后性,给某些主播和MCN机构留下了换个“马甲”和平台接着做的空子 。“这次《 标准》的出台,一方面收紧了违法违规者换场再出来的可能,另一方面也显示了监管方对 加强视频监管的态度 。”他强调道 。
据了解,在上一年8月,针对直播电商领域的规制,商务部就《直播电子商务平台治理与服务 标准》(征求意见稿)行业 标准公开征求意见 。其不只规定了对商家和直播主体入驻及退出、产品和服务信息审核等要求,还强调了数据信息的安全性和 实在性 。
而今年密集出台的 有关规定则是对网络直播中的角色、行为进行细化 。例如《关于 标准网络直播打赏 加强未成年人 掩护的意见》,要求不得为未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提供网络主播服务 。《关于进一步 标准网络直播营利行为 增进行业健康进展的意见》则提出,平台每半年上报主播营利信息,严禁借助第三方企业等 模式转嫁或者躲避个税缴纳义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