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电视趋向寡头化 中国厂商如何进军海外 |
珠江路在线
2015年3月17日
【
厂商
】 编辑:
james
浏览次数:
|
|
根据业内人士分析, 从2015年液晶电视厂商的业务计划来看, 前三大电视厂商所需的六大最受欢迎尺寸面板(如49英寸、55英寸等)将占所有面板供应量的一半以上。 如果这些热门规格的液晶面板供应短缺, 其他电视厂商将难以获得这些资源, 影响产能及最终的出货量。
国际知名品牌拥有更大的市场份额以及液晶面板议价能力
由于寡头们的需求量十分强劲, 随着液晶面板对最大电视厂商的分配额越来越大, 小规模公司未来只能在夹缝中求生存, 或者直接被挤出市场。 在这种情况下, 中国电视厂商的海外拓展之路将会更加艰难。
过去消费者对中国品牌的一贯印象就是“便宜”、“功能单一”以及“质量差”等等。 不过在电视领域中国产电视一直在努力改变这个形象, 开始采用更优秀的工业设计, 研发更多的显示技术等, 在逐渐缩小与国际知名品牌的差距。 经过多年的努力, 国内品牌已经在市场占有率方面有了明显的改善, 如在2011到2012财年创维与TCL的出货量都有60%以上的增长。
相对于国内市场, 海外消费者, 尤其是欧洲、日本以及北美地区等发达国家相对更加看重电视的功能、显示效果以及整体的品质, 因此如果要与其他品牌竞争, 国内电视厂商很难以低价来获得更多用户的亲睐, 这就要求国内品牌要在功能创新等方面付出更多努力。 如今智能电视已经完全互联网化, 非常强调智能、简约与互动, 传统家电企业进行互联网转型, 从卖产品到卖服务双向变革。
中国电视厂商在互联网化的进程中比国外品牌更快
相对于国外品牌, 国内电视企业的“互联网化”进程更加迅速, 如TCL的“双+”战略, 长虹的“家庭互联网”战略等等, 在互联网服务以及在线视频的供应方面甚至要比国外品牌更加完善, 获得了不少消费者的认可, 在国外市场同样是一种优势。
TCL在上游液晶面板以及下游电视生产等方面具有完整的产业链, 将面板波动的影响降到最低
尽管国际品牌电视厂商的“寡头化”现象会让液晶面板资源受到限制, 增加其他电视厂商的采购策略和成本, 不过如果自身有了非常完善的液晶电视制造产业链, 那么就不会受到任何影响。 近几年中, 国内很多企业都在液晶面板厂的建造方面投入了重金, 如京东方等等, 此外TCL也有自己的面板厂华星光电, 这样就完全能够实现“自给自足”, 如TCL这次抢先推出了首款量子点电视, 也正是华星光电在背后提供了鼎力支持。 对于其他厂商而言, 可以更多的与国内液晶面板厂商选择合作, 如京东方等等, 通过更广阔的渠道来获得液晶面板资源。
因此为了更好的拓展海外市场, 中国企业可以采用“抱团出击”的方式, 充分利用自己在互联网中的创新能力, 充分利用国内厂商的面板资源, 结合中国企业在制造上的优势, 充分互相合作, 这样就能够在产品销售的提升以及品牌知名度的传播上有更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