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台在亏,主播哭穷,长音频无人赚钱? |
珠江路在线
2021年12月10日
【
转载
】新浪科技
|
|
先说一个常识:推断任何生态是不是 繁华,是不是是个好生态,核心指标一方面在于生态平台 本身是不是有 广大的空间与健康的循环,另一方面则在于 栖身于生态上的“居民”是不是富足, 是否给生态提供源源不停的 活力 。
淘宝的 繁华 滋润出色多淘品牌,小红书的带货体质也给不少新消费品牌带来机会 。这一逻辑在内容领域更是分外显而易见,无论长视频、短视频,还是网文、音乐、图文,平台的 繁华程度和创作者的收入状况 几乎是成正比的 。
鱼逐水草而居,鸟择良木而栖,这也给我们 视察平台以一种更为接地气的视角——平台再好,“居民”们赚不到钱自然会陆续离开,一旦失去了内容创作者, 无奈引发更多的好内容,平台也就此陷入恶性循环 。
在一众内容 状态中,长音频就是一块 难堪之地,人们能随口喊出抖音快手上大主播的名字,却很难想到音频领域有什么厉害的角色 。大厂巨头 固然一度 光临,但他们不撒钱、不“上心”,相比于中视频、短视频的巨额补贴,长音频 能够说连汤都喝不上 。更 糟糕的是,绝大多数互联网产品变现的闭环——广告主——对这个广告 展示 模式受限、消费者沉醉程度有限、转化链路过长的领域没有太多的兴趣 。
音频行业不会死,但其价格几何值得画一个问号 。
有人赚到钱了吗?
固然李佳琦、李子柒都曾 否定网传的收入规模,但年收入以“亿”来计算已是舆论里 心领神会的事 。隔壁短视频、直播 热火朝天,曾经的公众号也不乏估值10亿的咪蒙、以及 顺利卖了两亿的同道大叔 。
相比之下,音频内容创业之惨,惨不忍睹——曾在2016年 获得300万天使轮融资的“音频自媒体”蛋解创业已经转型到视频为主阵地了;2018年,头部中文播客“大内密谈” 获得数百万元人民币的天使轮融资、情感内容类头部“程一电台” 获得A轮融资之后,音频赛道上就罕有 获得资本青睐的内容标的了 。
就连最为头部的发烧友,收入状况也不 现实——JustPod是当前较为头部的音频MCN机构, 旗下有《不合时宜》《忽左忽右》等23档节目, 独创人程衍樑在2020年 示意,公司年收入在几百万左右 。
这样的 窘境跟整个音频生态的 贫乏不无关系 。
第一, 起源于平台的收入较为有限——无论是卖版权还是赚补贴,音频内容都价格平平 。
据一位音频行业资深从业者介绍,平台 洽购音频内容的 模式重要有两种,其一是独家买断一档节目,该主播依旧 能够在别的平台做 其余的内容,其二直接买断某个人的声音 。
前音频行业从业者刘超告诉「真探」:“每个平台状况有所差异,总体来看独家签约的创作者能拿到不少的签约费 。”
但这类主播一般明星,或是在各自专业领域积存了足够粉丝的“意见 首脑”,数量极其稀少 。更多的中腰部主播, 即便与平台签约,收入也并不突出 。
据Tech星球报导,2021年头,三联生活周刊前副主编苗炜在荔枝 创办了一档聊书的播客节目《苗师傅读书会》,双方签约一年,每周一期 。苗炜本人 示意,做一期播客的收入也就和写一篇稿子差不多 。
而关于中腰部甚至尾部的创作者,音频平台的补贴力度和视频类 彻底不是一个量级, 即便有补贴,也很难真的达到“重金激励”的 动机 。
比方荔枝FM从2019年起 发展了两轮名为“回声 方案”的创作者补贴 运动 。2.0版本的“回声 方案”从2020年9月连续到2021年5月31日,平台按播放量折算收益,独家内容万次播放可 收成10元 嘉奖金,非独家减半 。10月17日, 邻近荔枝上线七周年,平台又将创作收益金翻了五倍,也就是独家内容万次播放可 收成50元 嘉奖金 。
依据截止5月31日的收益排行榜单,荔枝FM的各垂类频道中,惟独排名第一的情感频道主播月度收益 打破万元,排在3-10名的主播,收益 分布在一千元至七千元 规模内,而在亲子宝贝频道,上榜主播月收益仅在百元 规模内 。
喜马拉雅的激励 方案倒是 绝对慷慨 。
2018年年头,喜马拉雅FM副总裁周晓晗正式发布“万人十亿新声 方案”,称公司在 将来一年将投入三个十亿,从资金、流量及创业孵化三个层面全面 扶植音频内容创业者,尽力协助创作者变现 。周晓晗 示意:“我们推出了这个 扶植 方案, 指标是孵化出1万个收入破万元的创作者,其中收入破百万的不低于100人 。”
依据公开报导,2019年全年,主播从喜马拉雅平台分得16.34亿的收入 。今年8月,喜马拉雅为播客创作者提供的激励 方案则要求粉丝量≥500、主播等级≥Lv8、主播信用分≥60 。
不过这些对照其视频领域,都很难说有 引诱力 。上一年10月,发力中视频赛道的西瓜视频拿出了20亿元用于补贴,其中还不包含商单、直播、电商收入;针对 常识区博主的“ 常识创作人”激励 方案,则直接投入了百亿级别的流量 。2021年,微视为 搀扶微剧内容,开启了规模为10亿资金、百亿流量的“火星 方案” 。
第二,广告主关于音频 模式 依然存疑, 因而音频内容创作者很难自己 获得商业化的收入 。
“音频节 目标广告收入与视频 彻底不在一个量级”,依据刘超在行业内多年的 视察,对音频内容的广告投放甚至出现出越来越少的趋向 。
音频的广告 模式重要有贴片或口播、 赞助以及为节目定制服务 。但作为一种“陪伴式”内容,消费者很难对内容 维持高度 专一,口播或者贴片广告的触达 动机也可想而知 。
定制节目服务在新一波播客热 崛起后逐步多了起来,如内衣家居品牌内外与“随机 稳定”推出过三期共创的节目,通过解读当下社会的女性问题、讲述女性的职场和生活,来强化品牌形象 。但能接到这类广告的播客仍是 百里挑一 。
第三,在中国市场,靠付费订阅的主播很难 获得 现实的收益 。就连喜马拉雅CEO余建军也曾坦言,音频领域最大的问题,就是众多人并没有消费音频的习惯 。
依据喜马拉雅招股书,截至2021年前半年,喜马拉雅的手机端消费者付费率仅为12.8% 。荔枝更惨,其2021年第三季度付费率仅有0.8% 。对照之下,头部视频平台的付费率都在20%以上 。
更何况,音频内容的盗版更难取证和打击——高晓松2017年在蜻蜓FM上线了节目《矮大紧指北》,需求 花费200元订阅 。节目播出不久,网上就浮现了许多打着“免费”、“ 廉价”旗号的搬运工,在微信公众号、电商平台等渠道售卖 。报价199元的《蒋勋细说红楼梦》、在喜马拉雅上线的付费课程《好好 谈话》等头部节目都难逃被盗贩卖的命运 。
这类盗版行为规模大、数量多且极为 疏散,平台很难通过法律 路径对其逐个 解决 。
“说白了,还是盘子不够大,并且离钱远,”刘超认为,作为一种内容载体,音频不得不作为一种补充 模式而存在,“任何内容 状态想要 获得商业上的 顺利, 要害在于后续的链路是不是想清晰了 。”
“能靠音频养活自己的, 微不足道 。”
平台更难
音频创作者挣钱难,平台更难 。
2020年头,荔枝登陆纳斯达克,成为“在线音频直播第一股” 。但第一个吃资本市场螃蟹的人过的并不好——依据荔枝2021年第三季度财报,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亏损达到3710万元,上一年同期亏损额为610万元,同比增进了508.2% 。从前三季度整体来看,荔枝累计亏损1.36亿元 。
其付费消费者增进也有些 迟缓 。今年第三季度,荔枝月 均匀付费消费者数为48.55万人,比上一年同期仅增进了8% 。
喜马拉雅更大,也亏得更多——2018年、2019年、2020年及2021年上半年,喜马拉雅亏损分别为7.55亿元、7.47亿元、5.39亿元和3.24亿元,三年半 工夫总亏损近24亿元 。
更为 糟糕的是,可供音频平台尝试、 扩充的空间缺乏, 设想力也较为有限 。当前可见的探究包含了跨界电商、音频可视化、入驻智能家居/智能汽车等硬件方面 。
电商方面,喜马拉雅探究得 比较多,在刚 结束的123 狂欢节上,最受 欢送的前三名商品均为个人护理产品,分别是SKG颈椎按摩仪、荷兰Apiyoo智能舒缓眼部按摩仪和素士超能电动剃须刀 。但喜马拉雅并未发布其对应的销售量 。
视频平台的直播带货成熟已久,音频平台也能顺利带货吗?这个问题恐怕不好 答复 。要么有足够强的消费者吸引力(通常是视角上的冲击更为 壮大),要么是全网最低的价格优势(一般价格优势与渠道的吞吐量挂钩),这两项带货 因素,都是音频平台的短板 。
音频可视化兴许能 定然程度解决“视觉”的问题,但这一探究也尚在早期 。
而智能家居、智能汽车上关于音频的 使用,其实只不过 扩充了音频的场景,并未转变其“配角”的 性质 。正如刘超所说:“音频内容应该找准定位,认清自己作为内容「佐餐」的状态 。”
现状平淡,前路茫然,是音频行业 实在的写照,这里固然也缺一个振奋人心的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