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评“1元理财”变劫财:莫让“财商教育”成了“对韭当割”

珠江路在线   2021年11月29日  【 转载 】人民网 

  本文标签:财商,理财

  “你还在靠死薪水生活?”“比起没钱,穷人思维更可怕!”……生活中,你是否也曾被这样的话语 激发过 财产焦虑?假如是,那你就得 小心了—— 小心有人向你举起“韭菜刀” 。

  你不理财,财不理你;你若理财,或成韭菜 。后8个字出现的,是不少理财培训机构 抛售的“躺赚哲学”背后“对韭当割”的 性质 。

  文|佘宗明

  责任编辑|秋晓

  “你还在靠死薪水生活?”“比起没钱,穷人思维更可怕!”……生活中,你是否也曾被这样的话语 激发过 财产焦虑?假如是,那你就得 小心了—— 小心有人向你举起“韭菜刀” 。

  01

  据媒体报导,近两年, 各种名曰“理财课”“财商课”的在线课程广告充斥于各大网络平台 。这也正好投合了不少年轻人的理财需求 。但是,当人们报名之后,却 广泛遇到“课程内容 品质较低”“ 虚假宣传”“ 老师不够专业”等问题 。有学员花6998元购买进阶理财课,发现 “课程粗制滥造”,讲师“便是念PPT”,想退费时,却发现合同中承诺的“如认为课程价格低于价格,可全额退费” 彻底失效,维权面对重重阻力 。

  你不理财,财不理你;你若理财,或成韭菜 。假如说,前8个字指向的是财商教育补位的必要性,那后8个字出现的,则是不少理财培训机构所 抛售“躺赚哲学”背后“对韭当割”的 性质 。

  02

  诸如“1元理财课,投资小白也能学”“ 只有九块九,投资大V带你飞”等理财课程的广告语,在众多资讯、社交、短视频平台上“漫天飞舞”,想看不见都难 。只花几块钱,哪怕零 根底,也能轻松叩开财务 自由的大门 。这样的广告着实令人心里痒痒,但等在前面的恐怕是“真坑” 。

  众多人已经用他们被坑的 实在 经历告诉我们:喝下这“一夜暴富”的“毒鸡汤”,不只不会与 财产越走越近,可能反而会越走越远 。

  细究起来,这些打着“理财”之名,行坑蒙拐骗之实的套路并不复杂:先渲染焦虑,再以 廉价诱导——以1元、9.9元的引流课或训练营“跑马圈地”,广纳消费者 。引流课期间 接续“ 谆谆告诫”,给消费者洗脑,用多种 模式推动下一步的诱骗: 倾销数千元的高价进阶课程,表面上是 传授如何选股、买基金或信托等理财产品,实际上是 免得费 使用“荐股软件” “荐股平台”的噱头拉客户;借微商代理套路 履行“邀请好友返现”机制,带动更多人入坑,骗更多学费;割一茬就跑,消费者交完钱,课还没开始,课程群便 遣散,消费者也被拉黑 。

  无论是采纳哪种“收割” 目标,都是“不讲武德” 。难怪有网友 感慨说,“割韭菜,还是‘1元小白理财课’的刀快 。”

  03

  这倒不是说财商教育 本身是个“坑” 。当下,确有许多年轻人有理财刚需,迫切想了解、学习理财 常识与技能 。

  今年1月,中国社科院公布的行业首部《国民财商教育白皮书(2021年)》就指出,过去10年间,我国个人金融投资资产规模年均增速达到17% 。与之对应的,是人们对财商教育需求的急剧添加 。在此背景下,环绕财商教育的市场供应大量浮现,其实再 畸形不过 。

  数据统计,我国共有1万余家“理财教育”“理财培训” 有关企业,2019年市场上新增“理财教育”“理财培训” 有关企业近2000家;受疫情影响,2020年上半年,理财教育 有关企业注册量较2019年同期稍有 降落,但总体 回升趋向没有转变 。

  所以,“坑”并不是财商教育,而是那些挂着教育教学的“羊头”,卖 虚假课程骗学生的“劫财课”——这样的课程 本质上是对财商教育的抹黑,与财商教育 背道而驰 。

  其实,用高 品质的财商教育去承接民众对此的 广泛需求,本可哺育出 宏大的财商教育市场 。遗憾的是,当下财商教育服务在供应端严峻滞后,众多企业的“理财培训”生意仍处于“坑一笔是一笔”“割韭菜“”赚快钱”的 横蛮 成长阶段,而非着眼于“深耕细作”“价格制造” 。

  就在不久前的4月份,央视曝光了在线理财课堂十倍学堂存在 虚假宣传、诱导消费、课程 品质差、 无奈退款等 景象 。“ 只有一元即可得身价过亿大咖 亲自授课、学完投资收益率达15%”……“理财课”广告是很 迷人,问题是,消费者付费买的是课程里的 远见卓识,不是天花乱坠的广告词 。众多学员被拉进“学员群”“炒股群”后才 渐渐 发现,原来除了自己外,绝大多数的学员们都是“托儿” 。

  04

  这样的供应端与需求端严峻脱节,是对消费者的错付,也是对财商教育行业的损害:任何把教育变成收智商税的 行动,都是在透支整个行业的生命力 。财商教育行业要想行稳致远,就得以“ 标准”为前提, 解脱无门槛、无资质、无监管的“三无状态” 。

随便注册个公司、 随便开设个账号,就能进行在线理财教育;教“小白理财课”的,可能也是位小白;“理财课”未受到教育、金融监管部门足够的监管…… 横蛮 成长之下,理财教育“坑连着坑”的状况注定难以幸免 。

预防理财课变“劫财课”,需求在 标准化监管上狠下功夫,这就得从“疏”“堵”两端着手 。“疏”,便是要哺育健康有序的财商教育市场,将财商教育纳入教育体系,同时 疏导正规金融机构等组织成为财商教育供应主体,将投资者教育与客户 保护 联合起来, 施展良币驱赶劣币的作用;“堵”,便是要把好资质审核关口,管住伪理财课营销套路,堵住伪理财课坑蒙拐骗的口子, 提防消费者沦陷为待割的“韭菜” 。

  就“疏”而言,事实上,2019年,证监会与教育部就联合印发了《对于 加强证券期货 常识 遍及教育的合作备忘录》,接下来,正规财商教育内容的供应还 能够更 丰盛 。考量到众多“理财课”都是以下沉市场的策略来猎取 指标客户,那么,财商教育与防骗宣传也应 趁势而行,借互联网 路径下沉 。

  从“堵”来看,此前多地金融监管部门公布有关“培训贷”的风险 揭示,《互联网消费者公众账号信息服务治理规定》等法规对 部分账号 制订的 标准都颇具针对性 。在这方面,平台首先要秉持主体责任,进一步 加强治理,强化对 波及理财培训类内容的审核,绝不能“一放了之”;针对那些疑似 欺骗的“理财课”卖家,监管部门要 加强对资金流向、可疑收款方账户动态等的监测,一旦发现风险需依规及时采取行动,协助消费者最大化地削减损失 。

  对网民来说,也必须意识到, 财产治理是一门 存在较高门槛的专业技能,收益与风险是一体两面,天底下没有只赚不赔的投资 。无论是直接尝试理财或是上理财课程学习理财,首先都不要被 言过其实的片面宣传冲昏了头脑,自己应有谨慎的思量,镇静的 取舍 。

  说到底,哪里有乱象,哪里就该有监管补缺 。也惟独当监管不缺位、不失位,财商教育 能力步入 标准化的正途,各类“1元小白理财课堂”才不会动不动变成“韭菜收割厂” 。

免责声明:凡标注转载/编译字样内容并非本站原创,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