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上海搭建服务平台 实现网游审批时长缩短一半 |
珠江路在线
2018年4月11日
【
厂商
】 编辑:
james
浏览次数:
|
|
原标题:上海建设功能服务平台 助小微网游企业跨越发展关口
从《恋与制作人》到《旅行青蛙》, 年轻人手机上的热门游戏一波又一波, 但游戏玩家们可能不知道的是, 网游手游上线前必须迈过的“审批”关, 对一家游戏公司, 尤其是尚处萌芽发展期的小微企业来说, 可谓“生死攸关”。
上海自2014年起在全国率先开展国产网络游戏属地化管理试点, 这条被游戏公司称为“绿色通道”的利好政策, 使得上海网络游戏审批时效大大提高。 对于游戏企业来说, “审批速度更快一点、审批程序更透明些”的迫切需求, 将在今年继续加速。 上月, 上海市新闻出版局出台《关于规范上海网络游戏出版申报服务的通知》, 在申报游戏数量激增近400%的情况下, 实现审批时长缩短为国内平均审批时长的一半, 平均每款游戏的审核周期仅一个月。
目前, 全国首创、针对小微企业和独立开发团队的“上海网络游戏出版申报服务平台”已完成一期搭建, 今年将打通审批全流程环节, “让数据多跑路, 让企业少跑路”, 让游戏上线更为规范和通畅。
建设功能性服务平台
据统计, 去年, 上海数字出版产业销售收入1039亿元, 首次突破千亿元, 其中, 网络游戏产业销售收入650亿元, 比2016年增加15.1%, 占全国总体收入的31.9%。 在业内人士看来, 这得益于一批中小微企业的快速成长。 进一步改善中小微游戏企业的营商环境, 成为本市主管部门主动上门的工作重点。
首当其冲的便是审批的资质与时效问题。 2016年6月起, 手机游戏纳入审批范围, 当年, 市新闻出版局共受理各类网络游戏申报1620款, 比2015年增加250%, 其中移动游戏1450余种(款), 占90%, 是2015年的近7倍。 激增的移动游戏申报数量, 导致审批效率与企业需求之间仍存在一定差距。 根据规定, 网络游戏上线前须申请版号, 而大多网络游戏小微企业不具备互联网出版许可资质, 只能委托具备互联网出版资质的单位申请, “中介”环节应运而生。 在“中介”对接下, 企业增加了开发成本不说, 有的还被大费周章引往外地, 大大影响了开发效率。
针对这一瓶颈问题, 市新闻出版局去年搭建“上海游戏出版申报服务平台”, 目前, 面向企业和出版社端的一期建设已经完成并开始试运行, 今年将完成二期建设, 实现从企业申报到出版单位内审、提交, 至主管部门受理、审读等全部环节的无纸化操作, 审核程序将得到有效优化, 进一步提升效率。 游戏企业则可以通过平台查询到从受理、审核、修改到上报的每一个环节进度。
消除管理服务“盲区”
除了“上海游戏出版申报服务平台”, 另一项为中企业服务的“上海网络游戏测试公共服务平台”正在筹划中。 据游戏开发人士介绍, 2010年左右起, 网络游戏行业兴起从相关渠道平台购买用户的营销手段, 以便快速堆积玩家。 当时, 每个用户的流量成本约几元。 随着游戏作品数量急速增加, 为在竞争中优先获得玩家, 游戏企业所需承担的流量成本也日益增高。 小微企业往往实力有限, 致使研发出来的游戏难以获得呈现机会, 难以实现运营和盈利。
“上海网络游戏测试公共服务平台”就是为解决这一痛点而发起, 将为可能半途夭折的游戏提供与玩家见面的直接机会。 根据设想, 每款上海研发、已获出版许可的游戏产品, 可以免费、自由选择平台进行上线测试运营, 平台给予一定数量的用户支持。 在规定时间内, 测试效果较佳的游戏产品与该平台优先达成正式商业合作。 和申报服务平台一样, 公益性的测试平台也属全国首创。
游戏产业发展迅猛, 但也存在不少管理服务“盲区”。 不少小微企业对国家法律法规、上海相关优惠政策了解不多。 比如《奇迹暖暖》《恋与制作人》等热门游戏开发方“叠纸网络”, 尽管注册地不在上海, 但主体人员已在上海工作多年, 了解到上海游戏审批优惠政策后, 正积极申办相关证照, 希望搭上“绿色通道”。 “过去, 我们与不具备互联网出版资质的小微企业联系较少。 现在, 我们千方百计接上头, 建立微信群、QQ群, 主动进行政策宣讲和解读, 随时解答企业遇到的问题。 ”市新闻出版局科数处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