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Web3.0革命必将发生在中国? |
珠江路在线
2022年6月10日
【
转载
】单职业传奇影视
|
本文标签:Web3.0,区块链 |
自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就再也不会 积极或被动错过任何一轮新技术革命浪潮,无论它是移动互联网还是新能源汽车,也无论它是人工智能还是自动驾驶 。固然,也包含时下最抢手的Web3.0 。鉴于“Web3.0与中国无关”的论调最近颇为 风行,假如您也是相信或附和它的一员,那么惟独三种可能:1. 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与Web3.0无关;2. 您以Web3.0的名义做的那些事,与中国无关;3. 您本人与中国无关 。
有一种 风行的说法是,中国从事Web 3.0冒险的人都去了新加坡,也有一小 部分去了迈阿密——自从加密货币在中国被禁止挖矿和交易之后,Web 3.0在中国生息的土壤就消逝了 。没有加密货币,数字资产(token)的 意思何在?若数字资产(token)失去了 意思,哪里来的区块链?若区块链不成立,又怎么有Web3.0?这种逻辑看似通透,实则从一开始在最 要害的概念上 混同了下一代万维网(Web)依赖的区块链技术,与 支撑比特币发行而诞生的区块链技术的区别;也 混同了智能合约与数字资产的互联网经济学 性质与货币金融学表象的区别 。
——1990年12月20日,被称作“万维网之父”的粒子物理学家蒂姆·伯纳斯·李(Tim-Berners-Lee)公布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网站:欧洲原子核探究会的主页 。但是,构建了人类商业互联网世界第一个十年的,不是科学探究机构或 传授们的主页,而是美国在线、雅虎、Orkut、谷歌、新浪、网易和百度等数百家 寰球新闻媒体网站和查找引擎 。
——1999年8月23日,埃文·威廉姆斯(Evan Williams)公布了Blogger,这是第一个让人们搭建个人博客,并同意消费者评论、与博主互动的平台,它被认为是Web2.0的开始 。但是,博客很快沦为不重要的工具,威廉姆斯2007年又 参加 创办Twitter,与Facebook的扎克伯格,还有太平洋另一侧的中国同行,开启了属于社交网络、视频工具、个性化电商与互联网生活服务的新世界之门 。
——2008年10月31日,一位自称“中本聪”的奥秘人物 创造了比特币,首次 利用了区块链网络设计 。人们很快意识到区块链 能够用来进行各种有着犯罪快感的金融冒险 。2013年,以太币作为原生加密货币的区块链平台以太坊诞生,上面长出了上千种层出不穷的“ 代替币”,掀起了一场比19世纪50年代美国西海岸“淘金潮”更疯狂的淘金热 。但是, 分布式网络传输技术制造的共识算法和链式 构造 构成的区块链,其作为下一代万维网即Web3.0的 根底 构造, 能够滋生更多基于信息网络的 利用场景:Web3.0游戏已初见规模,IBM无币化的区块链正在助其重返企业级服务的王座,医疗、物流、地产交易和贸易等领域也在探究Web3.0将为它们带来什么 。
这是我们 探讨Web3.0与中国有关无关,以及中国如何深度 参加Web3.0信息技术革命的前提 。 指望 接续 探讨 代替性货币在中国的前途和命运的,现在 能够转身离开此文了 。
一、关于Web3.0 性质的探讨:中国的视角
当前 风行且被 广泛认同的关于Web1.0到Web2.0再到Web3.0的演进与 改造的解读和 形容,来自纽约的区块链数据库和探究机构Messari,其探究员Eshita在《Web3.0,一言以蔽之》一文中,定义Web1.0的 特色是“可读”(read);Web2.0的 特色是“可读+可写”(read+write);Web3.0的 特色则是“可读+可写+ 占有”(read+write+own) 。这是一个站在消费者立场的 形容 。它看似抓住了互联网越来越 存在 丰盛的互动性和个性化的演进脉络,也抓住了 所有通过Web3.0网络流通的信息和交易都具备“数字资产”属性的要义 。但是,它并不是一个关于Web1.0、Web2.0和Web3.0的精确概念性 形容 。
在Web1.0时代,人们并不只可读,也 能够在互联网上书写,除了投稿给新闻门户网站或受邀为网站专栏作家之外,BBS便是那个时代网民“可写”的 舆论 抒发广场 。到了Web2.0时代,更多人“可写”了,但这并不是最重要的 变迁,人们在网络上变成一个个彼此 产生互动关系的节点,变成有具体身份和形象的个体, 能够 抒发、互动、结识和基于个性化身份更 自由灵便的交易,才是这场 改造的 要害 。Web3.0时代,通过加密散列、 工夫戳记和交易 材料,每一个人和每一个机构在链状网络上的“可写”都变成了数字资产和加密的数字合同,它的 意思远远超过了“ 占有” 本身 。区块链探究机构Messari的这份报告,缺乏对人类互联网过往历史的 了解,尤其是缺乏通过“信息互联网”之外的通过互联网提供服务和交易的 了解,这让它甚至不能更好地 了解区块链和Web3.0 本身 。
对Web1.0到Web3.0的 性质 了解, 不妨跳出美国形塑的认知 。美国是一个文化内容和金融产业高度发达、在世界 存在举足轻重 操纵地位的国家,这也体现在了它的互联网进展历程上:Web1.0时代的雅虎和PayPal,Web2.0阶段的YouTube和Stripe,正在Web3.0化的Netflix/Gamify和Block/Coinbase等,都是美国互联网内容和金融强势输出的一体两面 。相较美国,中国互联网的进展具备更多革新物理世界 根底设施和 交融实体经济进展的工具属性,这也 能够协助我们 构成 本身对Web1.0到Web3.0的认知框架——尤其是对Web3.0的认知框架:
Web1.0,是“信息互联网” 。
在商业互联网的早期, 接纳、传输和公布信息是人类 使用互联网的重要 目标和场景 。新闻网站、查找引擎、BBS社区、广告公布站(e.g Craiglist)、聊天室、原始状态的网络游戏等,都是信息属性鲜亮的工具和平台 。那时 风行一句话,互联网上“没有人晓得你是一条狗”,一个人网络身份的含糊性、不确定性和动态可变是Web1.0的重要 特色 。 即便你通过PayPal转账给朋友,或是用早期的亚马逊和eBay购物,你的ID指向的也仅是一个住所地址或银行账户,与你本人是谁的关系并不紧密 。 因而,“信息互联网”阶段,一个人在网站上注册的各种“账号”是没有太多价格的 。
Web2.0,是“身份互联网” 。
随着博客和社交网络的浮现,人们在互联网上“是谁”变得重要了 。性别、国籍、地域、职业、教育程度、 爱好和生活 模式等标签,以刚性或柔性的 模式,成为我们在社交网络、视频网站、购物平台甚至网约车软件注册的账号的一 部分 。交友APP约会的匹配度、社交网络发表观点的公众反馈、网红直播带货的 动机、病患对医生网络问诊的评介等,都与“你是谁”紧密 有关 。一个 逼近“ 实在”的身份,将为在网络上有行为轨迹的人带来更直接的 后果和收益 。而一个人在网络上的行为轨迹也潜在地构成了“身份”的一 部分,被推举引擎算法 使用,推举给他们更等待的文章、视频、交友对象、商品,甚至网约车司机 。 所有网络行为都社交化了,你是一个人还是一条狗,人们都晓得,算法也晓得 。
而Web3.0,则是“契约互联网” 。
互联网消费者的“身份”,通过加密散列和 工夫戳记构成的 分布式文件传输和存储系统,将得到前所未有的强化,甚至 能够通过追溯政府颁布的 诞生 证实、学历注册、工商 注销和职业资格认证等信息,进行“盖戳”加密与固化,只能增加,不可窜改 。而基于消费者“身份”的一系列网络行为轨迹,例如图文与视频的公布、网购记录、大宗 交易、水电账单、商业合同、法证收集、生产供给链流程连接等,都会通过属于每一个“身份”的资产通证(token)和智能合约运作,得到清楚的记录和戳记,甚至被智能合约自动推进 。它让“真相”不再有被人为塑造的机会,一个人或机构,其身份与行为轨迹被 实在记录,与他方订立的契约被系统推进,不可窜改地执行 。区块链作为 根底架构的下一代万维网,不只让消费者以“通证”对数字资产或实体资产的数字映射实现全部权确认,更是明确固定了“全部权”对应的契约关系 。
从上述角度 对待从Web1.0向Web3.0的 演变,并不难发现,它是一个消费者“身份”从 形象到具象,从无用到有用,从一个指代符号到一个契约系统的演进过程 。
而Web3.0的 性质,是“契约经济学”(Contract Ecomonics) 。
“契约经济学”是一个古老的学科,旨在探究经济主体如何通过特定的契约 调度,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 。它与15年前 风行的“免费经济学”(Freecomics)同属“信息经济学”的 规模,前者是后者的反动 。区块链互联网是契约经济学重焕 活力的土壤:它不再强调早期互联网带来的消费者来去 自由和免费 享受 所有互联网服务,转而强调每一个消费者和每一次网络行为隐性的商业和货币价格,并通过区块链网络缔结的智能合约 掩护这些隐性的商业和货币价格 。从长 工夫的 工夫线看,Web3.0将折射在任何需求借助区块链网络生成价格和 强固契约关系的人类商业行为之上 。
再看看Web3.0“契约经济学” 性质,对中国 象征着什么——
在Web1.0“信息互联网” 时代,中国是不折不扣的 追寻者 。
在Web2.0“身份互联网”阶段,中国逐步成为世界重要的互联网商业力量,某些领域甚至 超过了美国,这既由于移动互联网在中国的迸发式增进,也在于电子商务、移动 领取、当地生活和物流服务等深度融入实体经济、解决中国进展不 均衡不 充足矛盾的一系列网络业态,通过对消费者“身份”的 鉴别与算法优化,实现了商业价格的几何级跃迁 。
在Web3.0“契约互联网”时代,中国高度数字化的实体经济与商业业态仍在 接续进展,而商业机构与消费者、以及商业机构中间契约信任和 权力 掩护,仍是突出的症结 。它需求一个更不易被人为形塑、更公正且更自动化的技术体系,弥合进展与信任的沟壑,从而制造更璀璨的商业、更优质的消费和更坚实的个体价格 。
而越是 宏大、复杂、多元与产业链体系完善的商业和社会 状态,越是需求这样的基于“契约”的技术底座, 比方中国 。
二、关于“去 核心化”的证伪:中国的角色
有人说,Web3.0的一个重要 特色,是 分布式文件传输和存储的区块链网络带来的“去 核心化”效应 。
比方基于区块链在加密货币的 利用而诞生的“去 核心化金融”(De-Fi,Decentralinzed Finiance),即指人们 能够在没有银行和政府 参加下“ 自由” 交换货币,从而实现对政府和银行管制系统的去 核心化 。由此衍生的另一个概念是“DAO”,即“去 核心自治组织”(Decentralized Autonomous Oranization)的缩写,即达成一个共识的群体自发产生的共创、共建、共治、共享的协同行为 。
持这一理念的为数不少的人认为:中国是一个无论在社会还是商业治理方面都更 信奉“ 核心化” 准则的国家,不具备“去 核心化”的 实际和 实际土壤 。对加密货币的 严格禁止便是中国推崇“ 核心化”治理的典型例证 。 因而,无论是在金融还是商业社会生活的其它领域,以区块链为基石的Web3.0都难以真正落地成为 事实 。故而,Web3.0还是与中国无关 。
这个逻辑看似 正当,也投合了一些被驱赶出中国大陆的加密货币 爱好者冷眼旁观或 坐视不救的隐秘心理,更是抢手文章的好素材 。但是,假如我们对人类的历史——哪怕是对人类的互联网历史有一些 根本了解的话,就会发现这些人对“去 核心化”的 了解,从一开始便是建构在沙丘之上的摩天塔 。
蒂姆·伯纳斯·李(Tim-Berners-Lee) 创造的第一代万维网(Web1.0) 本身便是人类“去 核心化” 现实的产物,也寄予着人类的“共识” 。伯纳斯·李在1994年 发动的“万维网联盟”(W3C) 本身便是一个致力推进 制订新 标准来 增进业界成员间的兼容性和 协定的“共识组织” 。而万维网对人类的 奉献,从动机到 后果都指向了信息建构权的去 核心化 。当时还能有什么比搭建一个网站或主页,用超文本链接 相互连接在一同,更能制衡和消解 播送公司、电视台、报纸和出版社的话语霸权呢?
但是,早期万维网的“去 核心化” 试验很快走向了它的 负面:一批 存在媒体属性的门户和垂直专业网站,如美国在线、雅虎、PChome和新浪等, 构成了吞噬互联网流量的超级入口 。而不久后这些超级网站的流量和影响力又只能依附依附于更 壮大的门户网站——谷歌和百度等查找引擎给予的权重排名 。早期互联网“去 核心化”的 现实,便是这么丝毫点被商业巨头 鲸吞殆尽的 。
因而,当博客(Blog)作为个人声音 抒发的集散地,与早期社交网络——如Friendster和MySpace等在本世纪初以“Web2.0”名义问世时,无论是它们的自我标榜,还是消费者的等待,都指向了自主创作、独立评论、用脚投票、互动分享和彼此连接的“去 核心化” 。2004年10月在旧金山召开的第一届Web2.0峰会”上,“驾驭群体智慧”和“去 核心化”概念作为Web2.0的 标记性 特色被频繁提出 。谁敢说维基百科不是一个去 核心化、消费者 自由编辑生成的大型 常识数据库呢?谁又 是 否定在日后姗姗来迟的Facebook和Twitter上,消费者没有 获得更多 抒发、分享和 联络的 自由呢?
那些在当下拼命 宣扬和渲染Web3.0“去 核心化”玫瑰色愿景的人们,很可能已经精准地摘除了留在他们大脑记忆体里的10多年前关于Web2.0如何实现“去 核心化”的 奔放宣言;固然,这可能与一些Web3.0激进 参加者过于年轻有关 。Web2.0后来 产生的事是人们都清楚的:Facebook和Twitter成了少数人超级意志的试验场和推举算法的黑盒子,固然也包含中国的一些内容和社交产品 。而基于社交、地理位置和身份属性的生活服务,例如Uber和滴滴,也用推举算法以“上帝视角”鸟瞰它们的消费者 。它们是新的互联网“ 核心节点”,也哺育和孳养了新的 核心化消费者 。
历史如此,我们又 终究该如何相信Web3.0 宣扬者和 实际者的“去 核心化” 现实呢?
毕竟,人类互联网30多年的历史,便是一部技术 现实主义者在“苍天已死,黄天当立”的预言中开启新篇章, 别有用心的投机者和不露声色的 事实主义者乘虚而入,最后一同沦为新的“苍天”,再等着被下一代“黄天”无情颠覆的周期律历史 。很 可怜地,眼下的Web3.0世界,已进入到了 别有用心的投机者和不露声色的 事实主义者留神翼翼地瓦解“去 核心化” 性质的阶段,而它还没来得及为加密货币之外的“契约经济”,带来什么真正的价格 。
兴许没人 是 否定传说中的中本聪是一名技术 现实主义者,他 创造的比特币系统也确实 构建起了一套破天荒的“去 核心化”货币交易与发行的自治体系,以及基于“挖矿”的工作量 证实机制的“共识”算法 。后来诞生的以太坊也 仿佛很好地继承和进展了这套体系和共识算法 。但是,过去的10年层出不穷的加密货币纷纷冒出,可它们 构建了什么共识呢?除了实现了 自由发行和交易“货币”的去 核心化,让加密货币的 发掘、 分布、交易和权证看似在 分布式的区块链计算机网络上去 核心化运行,它又带给了更多人什么呢?又有多少这场激进的去 核心化金融游戏的 参加者,在去 核心化自治组织(DAO)中通过投票 参加了“社区建设”,真正 保卫了自己的 财产呢?
当“去 核心化”成为少数人 获得原本属于更多人的 财产的“正当名义”,以及一种通过 分布式的区块网络计算与存储大行其道的技术工具的时候,我们就 无奈再将“去 核心化”的技术路径,与它曾经蕴藏的某些 现实主义的人类社会理念 一概而论 。作为社会 现实的“去 核心化”在人类互联网历史上 屡次浮现,也 根本就不存在 。
那些Web3.0“去 核心化”的 宣扬者可能 根本不情愿提及:比特币发行之初的早期“矿工”——他们大多是与“中本聪”打过交道的人——在短期内挖出了大量的比特币 。他们极有可能操纵着区块链世界50%以上的比特币,有 威力通过组织比特币网络50%以上的哈希率,凌驾于任何“共识”之上, 构成事实的 核心节点,而比特币系统的 将来命运,将很大程度上只能取决于这一小撮人的道德感 。
那些Web3.0“去 核心化”的 宣扬者可能也 根本不情愿解释:被风险投资巨鳄a16z一手捧起来的区块链加密货币 名目Solana,是如何从一开始就在区块链上开发了核心节点,而它的验证者需求质押100万美元等值的“索拉纳币”(SOL) 能力进行区块链验证,且需求大量计算资源,从而招致加入共识验证的 参加者寥寥无几,令Solana 几乎成为 明火执仗的“ 核心化”公链——它 超过以太坊的超高性能和超高宕机率也 证实了这丝毫 。
那些Web3.0“去 核心化”的 宣扬者可能更羞于 抵赖:他们加入基于 统一有效性 规定的“共识机制”,在大多数状况下,是由于他们对区块链上的散列和代码 终究是如何 运行的,其实一窍不通 。他们 参加 根本不晓得该如何 参加的共识,成为被收割者 。而埃隆·马斯克式的人物在社交媒体上对某一种加密货币呼风唤雨的“带货”,很大程度上便是他们决定 承受这个“共识”的唯一根据 。“社交本位”通过加密货币大行其道,不 定然带来算力和技术的 核心化,却 定然带来影响力和受益者的 核心化 。
是时候对“去 核心化”再次祛魅了 。
惟独当我们意识到:区块链 创造者的“去 核心化” 现实主义,已经被 络绎不绝的投机者瓦解得 四分五裂的时候,我们才 能够 平心静气地 承受一个基于 事实主义的Web3.0的 将来——
在一个由核心节点 主宰的“ 核心化”区块链网络上,用“去 核心化”的 分布式账本和加密散列,保障不同的经济主体中间的数字产权和商业价格不受 进犯,并形塑它们 相互的契约关系——这也 理当是中国的政府、企业和社会组织在Web3.0浪潮中 表演的角色 。
中国的 参加,褪去了Web3.0“去 核心化”的原教旨主义成分,给予其更强烈的技术中立主义 色彩,令其更有效地通过“去 核心化”的技术 目标,服务复杂的商业链条、社会系统和交易契约 。
“ 核心化”是中国文化传统的一 部分,也是嵌套至社会 构造和商业 构造中的深层 因素,但它并不阻碍“去 核心化”的细胞 成长在这个肌体的神经末梢上 。毕竟中国历代封建王朝 理智的皇帝都清楚一个 情理:惟独将土地 疏散给更多的人占有和耕种,哺育各种可供交易的作物,而不是任由土地被少数人 合并,朝廷 能力收缴更多的赋税,中央集权 能力更坚不可摧 。
而区块链长达14年的技术 实际也验证了一个接近 真谛的事实:计算节点的绝对“去 核心化”是运行效率与可拓展性的天敌——更精确地说,去 核心化、效率/可拓展性和安全性中间 构成了“不可能三角”,兼顾两者必 就义其一 。那么,在中国这样一个长 工夫 谋求商业和社会运行效率且视其为美德,致力于将区块链技术 利用于更 宽泛的商业和社会契约场景,而非一群人肃静地 视察着某种加密货币交易流动过程的国家,我们最在意的又是什么呢?
假如在一个计算节点的 绝对 核心化的区块链网络上 构建“联盟”,在有法律法规和监管 参加“ 核心化”治理并成为最大共识的前提下,实现交易、缔约与彼此联动的效率和安全最大化,有什么不能 承受的呢?
换言之,比起在Solana这样的“ 核心化”区块链上 假装“去 核心化”地 构建各种交易所和发行代币, 承受一个堂而皇之的 核心化联盟链,制造更多实际的价格,对中国的政府、组织和商业机构和消费者,是否一件划算的事?
三、关于“非币化”之必定:中国的 取舍
搁置了关于“去 核心化”的原教旨迷思,给予其背后的区块链技术——或曰Web3.0更强烈的 事实主义和技术中立主义 色彩,我们 能力更清楚地看到它的技术演进路径,以及它与前两代万维网的关系映射和 本质 打破 。
Web3.0的网站或 利用 广泛采纳了2014年 创造的IPFS(星际文件系统)——它是一个旨在 创立 长久且 分布式存储和共享文件的网络传输 协定,也是一种内容可寻址的 平等超媒体 散发 协定,即在IPFS网络中的节点将构成一个 分布式文件系统,数据拆分成几十份更小的数据, 分布存储在几十个不同的服务器里,哪怕有一个服务器宕机也不影响其它的存储 。这也是Web3.0在技术实现上“去 核心化”的原理 。
而前两代万维网采纳的是上世纪90年代初期 创造的HTML 协定,即从一个 核心化的数据存储 核心调取数据,通过 协定 标准生成静态或动态网页 。从这个 意思上,你甚至 能够认为IPFS才是真正的“第二代万维网”(Web2.0) 。
这无疑是一个技术演进的 打破 。假如再来看看关于Web3.0的一些技术 要害词,也不难发现它们与前两代万维网的映射关系,这将协助我们 了解一个健全的Web3.0应该是什么样子——
“链” ≈ 操作系统
任何“链”都是以区块的 模式构成的,它负责存储信息,按产生的 工夫顺序连接成链, 储存在服务器(节点)中 。每一条“链”——比特币、以太坊和Solana等,都 能够被视作Web1.0和Web2.0的“操作系统” 。 名目“上链”,便是一个软件或APP在一个操作系统上运行 。“公链”就像Windows或Android, 只有遵照 根本的 协定和“共识”就 能够上传 利用 。而“联盟链”更像苹果iOS系统, 名目需 承受更严格的审核,遵照一个更强有力的 核心化“共识” 。
“智能合约” ≈ TCP/IP + API
“智能合约”是 流传、验证或执行合同的计算 协定,同意在没有第三方的状况下进行可追踪、不可逆和不可窜改的可信交易 。作为一种 协定,“智能合约” 能够映射的参照物是Web1.0的“TCP/IP 协定”和Web2.0的“API 协定”, 保障不同网络间信息的传输与跨 利用程序的数据调用 。不过,智能合约具备更强的服务契约和交易的经济学属性,其可溯源、不可窜改与不可逆的 特点是前两代万维网不具备的——毕竟中断网络传输和关闭数据调取权限都是轻而易举的事 。
“场景”/Dapp ≈ 网站、桌面软件 + 移动APP
区块链上的 利用“场景”,也被一些人称作“Dapp”( 分布式 利用),则相当于Web1.0时代的网站、桌面软件和Web2.0 时代的移动 利用程序(APP) 。基于Web3.0的 分布式 利用和场景既能通过阅读器也能通过特定的移动APP 拜访 。而当下主流的Web3.0 利用场景,无疑是发行在各条公链上的层出不穷的加密货币和加密货币交易所,以及数字资产非同质化代币(NFT) 利用 。你只能 抵赖,Web3.0是与货币、资产、交易和金融最无缝 交融的下一代万维网 根底设施 。
Web3.0为何会成为加密货币交易和金融冒险的温床?缘由在于token的发行 。
“token”本是计算机科学术语,通常翻译为“令牌”,是不同 设施中间 交换信息的暗号 。而在区块链网络上的token,便是“智能合约”得以被验证和执行的“暗号”,是资产归属的 标记 。它是一个在前两代万维网找不到映射参照物的新事物,体现区块链网络的 性质 。而在一个以 发掘、发行和交易加密货币为重要 性能的区块链 利用上,“token”便是“代币”的化身, 能够被直接拿来确认它的归属权,并进行 交易交易 。既然区块链技术是因应比特币诞生的,则最早的token,便是一枚比特币 。
但是随着区块链网络的进展和更多 利用场景的浮现,人们需求对token的 性质有着更清楚的认知 。它并不只仅是加密货币,甚至 能够不是加密货币 。它更应该被翻译为“通证”,即“可流通的加密数字 权力 证实”,体现的是资产 权力归属 。
一个token 能够是一张数字房产证、一大宗宁德时代交付给特斯拉的锂电池货物记录、一枚御制宣德炉的产权戳记、一首周杰伦单曲的发行商版权指纹……它们 能够由于有了token而得到确权 证实,进而用智能合约“流通”全部权和 使用权 。而进行流通的交易 模式, 能够是token 本身附带的加密货币,也 能够便是数字法币 。
这是token,也是Web3.0“非币化”的 实际和技术根据 。
几乎每一个 宣扬者都 声称:Web3.0和区块链技术能给人类商业世界带来更可信任和妙不可言的 将来,但是,至今我们看到的仍是各种加密货币和交易所在区块链上大行其道 。另一些人 声称在区块链上 构建起了 丰盛 迷人的 利用场景,而这些场景最后仍指向了代币交易和 财产收割 。
最近颇 风行的在Solana平台上发行的跑步 利用StepN便是一例 。你能 设想跑步能赚钱吗?花近1000美元的等值“金币”买了一双 虚构球鞋,再花一笔数目不菲的配备费, 而后天天跑步,在地图上留下痕迹,积存金币, 晋级配备,再等着新加入的人买走 。StepN的 独创人 声称:由于平台内 能够交易金币和配备,StepN只收取交易费,所以产生了实际价格,这也让它幸免沦为“庞氏骗局” 。
但是,StepN与经典庞氏骗局的唯一区别可能就在于: 只有StepN上的卖家永远比买家少,它就 能够运行下去 。而庞氏骗局需求不停有新加入的“下家”买下“上线”的资产 。但是,被炒得如此高昂的“鞋”和“配备”真的能永远吸引更多下线加入么?而“跑步”在这场成本越来越高的击鼓传花游戏中,真的有那么重要么?它体现了什么除了 能够用代币购买的东西之外的价格呢?
Web3.0弄潮儿是如此热衷“X to earn”的模式,游戏赚钱、学习赚钱、唱歌赚钱、睡觉赚钱……它们 打开了人们 了解Web3.0的另一种 模式,让一些人 能够 参加故 意思的事,却通常缺乏一个有效的机制,阻挠 络绎不绝的投机者,把它们变成一场场以“上线收割下线”而非行动 本身为重要 指标的代币金融游戏 。
在当下,这 仿佛成了“X to earn”这一Web3.0模式的悖论:当人们试图用区块链网络制造“去金溶化”的 利用场景,仅以代币作为激励和回报 目标的时候,代币金融属性势必引发人性的贪欲,迅即压倒这些场景 原来的面目,成为游戏的主角 。当“X to earn” 的X成了陈设,甚至不需求X就能earn的时候,它离金融骗局也就惟 唯一步之遥了 。
为何 定然会这样?互联网的历史兴许能告诉我们一些答案:色情网站的历史 几乎与早期商业互联网的历史一样悠久,博彩是最经久不衰的Web1.0 利用 。而在Web2.0的社交网络 崛起后, 生僻人“交友”APP通过会员费的赚钱速度是最快的,固然还有美女帅哥出镜的直播打赏 。在 性质上,加密货币和色情、博彩、约会和 暗昧直播一样,都是最能 撩拨人们 心坎隐秘欲望和蠢动的东西,自然有 壮大的生命力 。更可怕的是,加密货币的金融属性让它 本身就更像一种博彩,更令人不能自拔 。
Web1.0和Web2.0能诞生一系列转变人类生活和商业 状态的 利用,制造千亿万亿美元市值的公司,是由于“黄赌毒” 只管有 引诱力,但它尚且阻挠不了人们对更 好看事物的憧憬 。相比之下,加密货币 堪称“致命 引诱”,还有“去 核心化”、“社区自治”和“金融革命”等 现实主义概念加持——无论 现实主义者、投机者还是 事实主义者,都能找到堂而皇之加入它的理由 。
这就招致了一个 难堪的局面:加密货币阻碍了Web3.0通向转变世界的 好看愿景的前进 路径 。
从这个角度,也就不难 了解为何Web3.0的“非币化”,成了中国 参加Web3.0革命的必定 取舍 。也就不难 了解为何中国的政策主管机构在 严格打击境内加密货币发行和交易的同时, 依然 积极学习和探究区块链技术的 利用,并加速推进数字人民币的 遍及 。
在加密货币的丛林世界, 寰球华人是一股极其活跃的力量 。在2018年以前,中国大陆也是 寰球加密货币最生生不息的地域,数十万计的挖矿者、加密货币发行者和交易者只嗅到热钱的 气味,嗅不到惊险的降临:无论是通过加密货币收割了 财产的早期发烧友,还是闻风而至等待被收割的迟来者,他们 参加这场游戏的前提都是用美元购买相应数量的加密货币 。而大多数人的美元资产都在中国境内,或需用人民币兑换美元汇出境外 。它造成的是中国外汇储备的外流,也有“洗钱”之嫌 。
只管加密货币 宣扬者再如何强调他们 谋求的是金融的“去 核心化”,但 听凭谁也 无奈 粉饰一个明显的事实:“去 核心化”的比特币、以太币、狗狗币等任何一种代币,其流通的起始点,都是世界上最“ 核心化”的法定货币——美元 。不然你又该怎么 了解红杉资本和a16z等美元风险基金对加密货币的热衷呢?没有美元的 寰球 核心地位,就没有加密货币在 寰球的 风行 。
那么,这对致力于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和数字人民币 利用的中国来说, 打开加密货币的大门,任由中国境内的 财产兑换成美元加入这场游戏,又 象征着什么呢?
美联储官员约翰·威廉斯(John Williams)最近 示意:加密货币 无奈否定美联储 施展的供给货币和流动性、为经济和金融系统带来 巩固的作用,并补充说美联储必须 细心考量适当的监管,以 掩护消费者和投资者,确保金融系统的 巩固和安全 。美国对加密货币审慎监管但并不杜绝的态度有美元的世界地位作为倚靠,而萨尔瓦多和洪都拉斯等法币信用早已 瓦解的小国直接 宣告 承受比特币为法定货币——世界上恐怕惟独这两种 极其状况 能够给加密货币最多的可乘之机 。而中国,不属于以上任何一种状况 。
对中国来说,一个 壮大的、有信用的人民币的国际化前景是不可逆的,而中国区块链网络上的数字资产 权力也必须通过人民币的数字化加以流通和 保障 。 兴许,当有一天人民币的国际化地位前所未有 强固的时候,中国对加密货币可能会 展示另一种灵便的态度 。
从回报的规模和速度上,数字金融的 引诱力永远大于一般的数字互联网经济,而数字经济的 引诱力又大于基于数字化的制造业和实体经济 。假如中国的Web3.0和区块链网络致力于服务的,是这个 宏大的经济与社会组织体之上的复杂商业链条、社会系统和交易契约,token的“非币化”与数字资产凭证化, 兴许是 来源上必须的 取舍 。
四、关于联盟链主导的“万物 成长”:中国的 设想
从长 工夫 工夫线看,Web3.0将折射在任何需求借助区块链网络生成价格和 强固契约关系的人类商业行为之上 。而中国的Web3.0致力服务这个 宏大的经济与社会组织体之上的复杂商业链条、社会系统和交易契约,势必强调token的“非币化”和数字资产凭证属性,从源头幸免被加密货币“绑架” 。
Web3.0更多的 利用场景也必须 承受一个事实,即 事实社会的经济、商业和治理脱胎于业已 构成的法律、 规定和文化 风俗,受 事实世界的“ 核心化” 规定制约 。
Web3.0在 事实社会与商业上的 利用永远 无奈像加密货币世界那样彻底另起一套“去 核心化”的 规定——关于任何国家和地域都是如此 。它必须祛了“去 核心化”的魅,至少在一些层面 承受“ 核心化”的 参加, 比方 波及法律、监管和 指导性政策的方面 。这也就 象征着具备典型服务器节点 核心化 特点的“联盟链”,是一种更 事实的 取舍 。
推进“联盟链”并不只不过 合适“中国国情”的 取舍 。在一个由核心节点 主宰的“ 核心化”区块链网络上,用“去 核心化”的 分布式账本和加密散列,保障不同的经济主体中间的数字产权和商业价格不受 进犯,并形塑它们 相互的契约关系——这 理当是Web3.0和区块链技术真正大规模 利用于全世界、全人类 事实社会经济商业 运行的“中国 方案” 。
在中国,腾讯、阿里巴巴(蚂蚁 集团)、百度和京东等都构建了自己的联盟链,从内容版权、股权、保险、债券、供给链金融、税务、司法、商品防伪溯源、物流运输和生态 掩护等方面提供了“上链”服务 。BSN与长安链等国有企业、智库和政府机构 发动成立的联盟链也陆续 构建,除了用于商业和政务场景,还致力解决区块链底层公用 根底设施和 常识产权的自主可控问题 。
中国互联网巨头 素来不甘心在新的技术浪潮面前失语, 比方腾讯,便是一家 顺利地 逾越了Web1.0和Web2.0两个周期的公司 。现在,它与阿里巴巴和京东等一同,试图 接续 表演Web3.0在中国的话事人 。但是这并不是Web3.0革命 产生在中国的 标记 。
Web3.0革命 产生在中国, 象征着在这片土地上将诞生下一代真正转变人们的生活、商业和交易 模式,并进而转变世界的公司;而不是让腾讯、阿里巴巴和字节跳动们日复一日地 强固着它们的辉煌 。
听上去是否过于乐观了?让我们回到2005年,王兴被迫把“中国的Facebook”校内网卖给千橡 集团的时候,他能 设想美团在12年后成为中国市值排名前三的科技巨头么?我们再回到2011年,微信诞生并迅速成为国民级社交网络和生活网络之后,它能 意料若干年后今日头条和抖音对它的 挑战么? 缔造在中国的字节跳动,是在Web2.0的概念问世的第十五年,才成为 寰球 首屈一指的社交媒体公司的 。
不妨从几个领域, 设想一下Web3.0在中国落地、生根和 成长的 模式:
1.基于版权的数字内容——
近年来,基于中国传统文化价格体系的数字内容在互联网平台喷薄而生,它们以舞台剧、音乐、影视作品、文创产品、艺术品 珍藏等多元的 模式存在着,既彰显了文化自信, 本身也蕴藏着 硕大的商业价格 。而这些以数字化 模式创作或公布的作品,例如《千里江山图》里一件仿古版的宋代青绿色水袖常服、一曲新编钢琴版《敦煌》、一套莫高窟佛像盲盒、一枚欧莱雅与故宫联名定制的琥珀橘口红、一尊私人 珍藏的康熙年间蔡襄造桥神仙人物故事青花瓷笔筒、一架像素级复刻版的青铜曾侯乙编钟……它们都 能够是区块链网络上的token,并通过发行“非同质化数字资产凭证”(NFT)的 模式,向公众 销售其数字版内容 。这些作品的原始版权通过联盟链得到了确认,作为交易的 根底 。
其它的数字内容也 能够化身为token进行NFT发行 。我们是否已经对腾讯音乐和网易云音乐关于某一张音乐专辑的版权口水战感到厌倦了?假如音乐作品从一开始的版权就能通过区块链追溯,再以NFT的 模式发行呢?假如小说的出版和影视剧改编 能够全程“上链”确定版权归属,再以智能合约自动执行版权分成和作品发行的话,数字内容的创作和发 即将成为一件成本更低、交易更容易和各方收益更大的事,而这正是数字内容 繁华的 根底 。一般的消费者也 能够用购买NFT的 模式消费新的内容——固然,它会 挑战当前视频网站的会员模式,毕竟你不会再为了一部剧购买一整年的网站会员了 。
与当前发行在以太坊和Solana上的大量NFT不同,基于版权的数字内容发行终极 目标是让更多人 占有值得被 珍藏的数字文化产品和内容,产生消费的价格,而并非制造新的金融衍生品 。有谁真的相信已经炒到10万美元一张的“无聊猿”NFT漫画有什么悠久的 珍藏价格么?还是那10000只表情各异的 怪僻丑猴子是比梵高的向日葵更有价格的艺术 珍藏品?“非同质化”的丑猴子和 虚构石头其实只不过“代币”的另一种 模式,越是“非同质化”,发行的变种数量越多,外加名人购买背书,就越容易无休止的代币流通,也就 依然是一场资产收割的游戏 。基于数字的版权内容发行和消费,在中国不能沦为代币发行游戏,也不能变成 虚构货币的二级市场交易沃土 。
它真正的价格在于将推进新一代数字内容平台的 构成——无论是文字、影像还是音乐平台 。它们让内容创作者(众多时候也是版权全部者)与内容消费者的 间隔前所未有地变近了 。NFT的 使用也让消费内容的过程更接近“零售”而不是购买会员 。对广告投放者来说,Web3.0将带来一个此前意想不到的场景:当每一个“上链”的消费者,其消费数字内容和阅读数字内容的行为轨迹,通过“身份加密”的 掩护得以被广告主直接追踪、猎取和 综合,就事实上等于开放了“算法” 。那些将消费者的行为轨迹制作成“算法黑箱”,再变成广告利器的Web2.0社交媒体就会失去它们的水晶球 。它带来的不只不过更独立的消费者,也是更独立决策投放去向的广告主 。
2. 智能合约推进的“万物互联”——
中国是一个“万物互联” 遍及度较高的国家,这得益于将互联网 利用融入 事实生活的实体经济推进的物联网进展 。中国更是 寰球接入物联网 设施数量最多的国家,有数亿之巨 。智能手机、电脑、空调、新能源汽车、公路设施、智能电网……每一个 设施都 能够通过 分布式网络,成为Web3.0区块链的计算“节点” 。
能够 设想这关于中国的商业的 将来运行 象征着什么:这些数量 硕大的智能 设施同时基于物联网和区块链网络 。每一台 设施便是一个token,它们基于物联网系统的 相互连接关系,被基于区块链系统的“智能合约”自动触发彼此的指令,让运行在数亿计的智能 设施之上的商业与交易不需求人为的 干涉和确认就 能够运行 。假如你相信Web3.0不只不过加密货币世界,而更是一个基于区块链网络的复杂商业链条、社会系统和交易契约的 集中的话,那么便不难意识到:整个物联网都应该被架设在Web3.0的区块上 。谁有着最发达的物联网 根底设施,它便有机会制造更发达和更多场景 利用的区块链网络, 比方中国 。
《纽约时报》专栏作家斯蒂芬·威廉姆斯(Steven.P. Williams)在《区块链浪潮》一书中 形容过 将来区块链 利用于 事实生活的场景:你坐着一辆形似日本饭团的 将来电动汽车里,整个表面(包含环形挡风玻璃)都由高效太阳能板构成 。太阳能板将电能存入汽车底部的电池,电池上有块导电片,上面附有一块与区块链无线连接的智能电表 。开车 使命重要由人工智能 实现,遇到红灯停车时,汽车会自动将多余的电量无线传输至电网,而自动数字智能合约记录这 所有 。上传至电网的电量 能够被其它的车主买走,汽车可能会穿行在无数电网上,而全部电量的购入购出和交易转账都由智能合约 解决,让电量流通起来 。当太阳能板 停留工作或风力低时,电网的数字代理商会要求汽车 开释存储在电池中的电能,以补充整体电力供给 。同时,智能可约 能够确保车内的电能余额,让车不至于瘫掉 。
感想过特斯拉充电和自动驾驶 性能的人对上述的情境不会 彻底 生僻, 只管它还是超前了点 。可是,难道这一幕 定然会领先在美国 产生,而不是在中国么?要晓得,中国才是世界上最大的新能源汽车生产国和消费国,中国也是世界上少有的竭尽全力推进清洁能源大规模多场景商用的国家,中国还 占有 寰球最 宏大和统一治理的电网,而中国还在探究高速公路与汽车的“车路协同”……当这 所有有机的商业行为和公共治理 举动,都 能够基于Web3.0的区块网络 根底运行的时候,你还会 嫌疑Web3.0的革命不会在中国 产生么?当新能源汽车成为了区块链的一 部分,智能电表和太阳能面板都Web3.0化的时候,谁 是 否定这是一个新世界呢?
在中国,能同时接入物联网和区块链的 设施不惟独智能汽车和智能电网,还有 不可计数的电视机、台灯、空调、工业机器人、智能工厂生产线、仓储和物流基地……它们都是一个个token,而这些 错落多态的token背后,是商业物种和商业 状态的跃迁 。你甚至 能够认为,关于token金溶化和token物联化,很可能便是中美在Web3.0进展 路径上的 性质区别之一 。
3.产生实际价格的“X to earn”——
即便没有Web3.0浮现,“X to earn”作为一种商业 状态在中国也已有 成长的土壤, 比方“蚂蚁森林”:人们 使用 领取宝刷公交卡、 领取家用水电气费、医院挂号、购买图书门票等低碳行为均 能够削减相应的碳排放,从而 获得 虚构“绿色能量”, 使用该能量能累计达到 定然值,消费者就 能够在 领取宝上 虚构种树,相应地,蚂蚁 集团就 能够与合作 搭档一同,为每一棵 领取宝上的 虚构树种下一棵 实在的树 。而 领取宝中的树苗,又必须靠“绿色能量”浇灌成长 。
蚂蚁森林有着“X to earn”的元素,由于消费者的低碳行为积存的“绿色能量”其实便是一枚枚的token, 实际上也 能够被用来兑换相应的 领取宝返券、花呗和小额贷款 权力 。“绿色能量”种下的树 构成森林,变成了森林公园,公园 销售的门票和露营收益 能够有一 部分返还给 奉献“能量”的消费者 。而蚂蚁 集团 本身也搭建自己的联盟区块链——“蚂蚁链” 。它与StepN“跑步赚钱” 性质的不同是,“绿色能量”是必须通过消费者切实的低碳行为猎取的,且 无奈被用来进行金融交易 。而StepN 性质上是加密货币的再发行,消费者甚至不需求“跑步”, 只有 交易配备吸引“下家”,就 能够收割后来者的钱 。
这一模式可用来在中国革新众多领域的商业和社会 运动, 比方“看病赚钱”(Treatment to earn):中国是一个医疗资源不 充足不 均衡的国度,也包含医疗病例样本资源的不 均衡;而中国的医疗保险体系尚缺乏以 领取人们全部的医疗行为 。试想一下,假如一个患者同意自己的病历被医疗机构和医科院所以合法 模式 获得,作为科研和资源分享案例,他/她 能够就 因而 获得医疗费用的减免,任何用到 有关病历的医院,甚至新的患者需为这些病历数据“买单”, 有关行为接入医保体系 。整个过程在区块链网络上被“智能合约”客观、不可逆且不可窜改地记录和推进执行的话,那么获益的显然并不只不过一方 。它也能重塑诸多线上医疗平台,甚至让“水滴筹”和“轻松筹”这样的平台也有了 彻底不一样的运行 规定和 模式 。
还 比方开车赚钱(Drive to earn) 。 只管滴滴和Uber已经协助司机实现了这丝毫,但是它们 本身是高度数据和 经营 核心化的机构, 施展撮合交易与 保护司乘双方信任的作用,也提供了让不少消费者心生疑窦的算法 。 能够 设想一下,假如网约车服务变成“上链”的Dapp是 怎么的场景:任何一辆 相符上路 标准(司机和车牌资质 相符政府要求)的车 能够直接找到需求它的乘客,不再需求需中介平台派单;由于区块链 能够实现算法的透明化,滴滴和Uber的动态加价 几乎没有操作的空间 。司机甚至 能够动态自主定价(在政府规定的定价区间内,这丝毫同样需求区块链机制 保障) 。平台 只有求收取十分少的佣金比例,同样它也不再需求雇佣那么多人 。假如是一辆自动驾驶的电动汽车的话,它甚至 能够自己出去赚钱,并通过智能合约自己实现电能的 洽购和 销售 。
这 所有并非乌托邦,众多15年前被视作乌托邦的场景今日都变成了 事实 。这些产生具体价格并带来新商业模式的“X to earn” 将来互联网商业, 理当比StepN的跑步赚钱更接近人们的 事实 。 既然美国和新加坡的Web3.0革命者忙着发行和交易加密货币,而 类似的商业 状态在中国又有 事实土壤和苗头的话,那么 不妨让它们先在中国 产生 。
4. Web3.0底层技术和 根底设施——
能够 设想,假如Web3.0将承载人类故 意思的商业和社会行为,并以区块链特有的“智能合约”将它们 构成技术 束缚的契约关系的话,它将制造 如许令人吃惊的 宏大的数据量 。Web2.0时代,社交网络和移动互联网的 寰球迸发制造的海量数据,已经带动了 寰球数据存储的深刻 改造,无论是亚马逊云AWS、微软云Azure、谷歌云Google Cloud还是中国的阿里云、腾讯云和华为云,都是这一次互联网深刻 改造的产物 。
在中国,假如“万物 成长”的物联网系统嫁接在区块链网络上,制造人与物、物与物的基于契约经济的商业连接的话,它势 必须求一次数据存储技术的底层重构,用以减低超级海量存储数据的成本,适配“ 分布式网络”,削减新 改造者对亚马逊、微软、谷歌等传统数据 核心的依赖 。这便是“去 核心化”的数据存储被提上日程的缘由 。
当前世界上已有一些去 核心化数据存储的创业公司, 比方Arweave、Firecoin、Safe Network、Sia和Utopiad等,谷歌也在 奋力推进 分布式存储技术的 晋级 。值得一提的是在中国,蚂蚁 集团2020年6月推出的Oceanbase是 分布式数据库领域不可 忽视的发烧友 。
这也 象征着至少在早期阶段,技术上“去 核心化”的 分布式数据库仍是一个技术驱动型创业团队值得探究的 要害领域 。这也是Web3.0 寰球最激进的 宣扬者之一、风险投资机构a16z相当热衷投资的赛道 。就像云计算架构一样,去 核心化数据 根底架构也是 波及核心 要害技术与自主 常识产权的领域 。中国需求自主可控的去 核心化数据存储技术和服务,以 支撑在中国的区块链和Web3.0生态上构建更为复杂、 宏大的商业和社会契约运行系统 。你很难 设想一个 支撑中国生产供给链体系的重要数据、产权凭证、交易和智能合约的体系在一个搭建在海外的 分布式数据存储架构上运行,而这也 象征着新一代技术驱动型公司的商业机会 。
以及,“链上安全”势必成为网络安全的新课题 。鉴于Web3.0承载的数据比以前任何一代万维网都更接近人类经济与商业行为的 性质,例如金融、保险、游戏、能源和房产等契约交易,关于其安全性的争议、疑窦和 充斥犯罪快感的尝试就不可能终止 。仅以最被全世界加密货币开发者信任的以太坊为例,其智能合约安全 漏洞的频繁迸发已造成数十万亿美元资产的损失,这关于可能深度融入实体经济和 事实世界生活的中国Web3.0的 将来是不可能 承受的事 。 因而,环绕区块链与智能合约的数据安全、 漏洞机制、权限入侵等一系列 要害环节的“新网络安全”也将成为下一代技术驱动型公司的新机会 。通常而言,区块链网络 利用场景越 丰盛,进展越成熟,“链上安全”也就相应地会成为更大的市场 。
只管“联盟链”正在成为中国 提倡的搭建下一代互联网的操作系统级设施,甚至有望成为全世界接入更多实体经济与商业运行的区块链网络的主流配置,我们仍 无奈 忽视“公链”上 依然累积了一些有价格的金融场景和 利用场景,公链与联盟链的“互联互通”就成一个 要害 。通过公链猎取更多的消费者,吸引更多的开发者,制造更多的商业模式和 利用场景,也是联盟链必须考量的问题 。而提供联盟链与公链基于信任与安全机制的互联互通, 均衡 隐衷与监管的底层解决 方案,很可能成为重要的底层技术创业方向,也是中国的Web3.0下一代公司走向 寰球化,向世界提供Web3.0“中国 方案”的一个入口 。
以上,只不过Web3.0与中国 将来的经济、社会和商业“有关”的一些 设想,它们不可能是全部 。
结语
从“信息互联网”的Web1.0,到“身份互联网”的Web2.0,再到“契约互联网”的Web3.0, 视察世界互联网30多年的演进,我们 无奈 否定一个事实:中国与美国的互联网,在Web2.0 时代开始逐步分野,走向了两种不同的进展路径 。它无所谓优劣之分,甚至无关价格观 。
美国是一个内容文化产业与金融产业高度发达的国家,这也决定了它的互联网技术革命通常领先在这两个领域产生颠覆性的 打破 。早在20多年前的Web1.0时代,雅虎和美国在线诞生之后不久即浮现了谷歌和奈飞(Netflix),与此同时诞生的便是PayPal——令彼时美国银行业不安的存在 。到了Web2.0 时代,Facebook和Twitter成为美国价格观 寰球输出的利器,Stripe和Wealthfront等基于企业和个人身份的金融工具应运而生了 。 因而我们也就不难 了解,为何当比特币以区块链网络和日后的Web3.0诞生之后,它与它的无数模仿者会在美国旧金山、纽约、奥斯汀和迈阿密等地无所 顾虑地 成长出来——金融业的高度发达,是金融及其衍生品创新在美国 横蛮 成长的 要害 。
在中国,Web1.0是一个 绝对乏善可陈的阶段 。进入Web2.0的历史周期,中国诞生了微信和TikTok这种或深刻转变 寰球社交网络秩序,或有力影响 寰球社交网络产品 状态的产品,但是更重要的一个趋向是:中国的互联网开始深度融入其 本身甚至是 寰球实体经济与贸易的 历程 。它催生了 寰球最发达的 骨干物流网络、最便捷的城市生活 利用、最灵便的消费信贷模型,接入数量最多的物联网智能 设施,以及 绝对发达的高度信息化的制造业 。某种程度来说,它是在补中国过去经济社会进展不 充足和不 均衡的“课”,但它确实带来了更 壮大的中国数字经济 。而金融,只不过其中 表演 支撑性角色的一 部分 。
站在这个角度,我们也应该不难 了解:为何Web3.0的革命 定然会 产生在中国,并且以 彻底不一样的 模式 产生在中国 。它不是一场金融衍生品的去 核心化 实际,而是一场 利用“去 核心化”的区块链技术,深度形塑“契约经济学”带来的实体经济、生产制造、商业交易和社会治理 改造的 实际 。金融会在其中 产生作用,金融技术也会 产生 改造,但那不是 事件的全部 。
让它们搞它们的Web3.0革命,我们搞我们的Web3.0革命 。看看谁搞得更快一些,更能形塑一个更好的 将来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