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扣优惠眼花缭乱 没点奥数功底都不配过“双11”

珠江路在线   2021年11月8日  【 转载 】法治日报 

  本文标签:双11,折扣优惠

  没点奥数功底都不配过“双11”

  “双11”商品折扣满减优惠令人 目迷五色有消费者吐槽

  □ 本报记者  赵 丽

  □ 本报实习生 杨轶男

  10月31日晚,“95后”姑娘小韩睡觉前 打开手机上的购物App,想在冬天 降临之际给自己添两件新衣,但看着满屏幕的“双11”打折、抢购、优惠券广告,她一时犯了难 。

  “原价1299元,预报价1199元,跨店优惠券每300元减40元,店铺优惠券满200元减30元,预付定金50元享两倍优惠,加购指定商品满200元减20元……”在 经历一番复杂的计算和操作后,小韩才下了单 。

  2021年的“双11”,不少网友和小韩一样翘首以盼 。但是,一些平台、商家“乱花渐欲迷人眼”的套路,不禁让他们 感慨“复杂 规定难坏‘尾款人’”“没点奥数功底都不配过‘双11’了” 。

  《法制日报》记者近日 考查采访发现,今年“双11”,“商家先涨价再降价,最后折扣商品比原来还贵”“说是满减,当次购物不能 使用,还得等到下次购物 能力优惠”等问题依旧存在,各种优惠 规定让人很是“心累” 。

  优惠 规定多且复杂

  让消费者 目迷五色

  小韩是辽宁营口人,当前在家备考探究生 。从大学开始,小韩便在电商平台上频繁购物,特殊是每年“双11”期间,都会与室友们一起拼单买东西 。

  “‘双11’最令人头疼的便是计算优惠 模式,电商平台的满减优惠券、商家店铺的优惠券、品牌厂家的折扣券,领了一大堆,各种优惠各种 规定,付款时 往往不知从何 动手 。假如直接买的话,可能花的钱比平时还要多 。”小韩感叹道 。

  11月2日,记者进入某电商平台的“双11”领券会场看到,优惠券 品种繁多,不同商 品种类的优惠力度不同,不同品牌的 运动也有较大差别 。此外,店铺商家还有折扣券、限时买一送一、全场满赠等 运动 。

  “每年‘双11’我都会购物, 领取的优惠券十分多 。假如想 使用好优惠券,需求将购物车里的商品进行分类,计算出最划算的下单 模式 。”北京市民谭成深有体味地说,计算优惠的 模式 着实太麻烦了, 浪费了大量 工夫和精力 。

  小韩说,满减优惠券的门槛较高,需求购买到 定然金额才 能够 使用, 比方超市满199元减30元,众多时候并不会 刚巧凑够这个数,就需求额外购买一些商品凑单,凑单的大多是她平时不太需求的东西 。

  “商家设置满减优惠 规定, 目标是 引诱消费者消费 。 固然进行销售模式的创新是商家的 自由,但是在其中设置陷阱招致消费者 权力受损的,则需求依法对商家的行为进行规制 。”中国政法大学民商经济法学院副 传授朱晓娟说 。

  中国传媒大学文化法制探究 核心副主任程科说:“面对越来越复杂的交易条款,商家 该当提供清楚的交易 规定,特殊是关于促销 规定中可能对消费者不利的 制约性条件,电商平台有义务进行统一公示,以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 。此外,对商家的违法促销行为,平台方也有义务 禁止,并在主管部门对 有关商家进行违法查处时,赋予必要帮助 。”

  商品先涨价再促销

  一些满减并不靠谱

  “眼瞅着购物车里的面膜从今日下午的800元涨到920元,所谓的大促狂欢,便是这么玩的?!”10月31日晚上,北京市民刘霞在网上发文吐槽 。

  “有些商品的价格看起来降了,但实际上却是商家先涨价再降价的 后果 。”小韩说,今年上半年,她买了一件睡衣送给朋友,当时的价格是79元 。但到了“双11”期间,这套睡衣已经变成“原价”199元,即 使用优惠券仍比之前买更贵 。

  “近年来,虚标原价行为都是主管部门‘双11’前后价格监管的重点 。”北京云嘉律师事务所律师赵占听说,该行为违反了《价格违法行为处罚规定》等,依法 该当负担行政处罚责任;同时违反了消费者 权力 掩护法,组成欺诈 。

  除了价格变动外, 潜藏优惠渠道招致 部分消费者 无奈 使用优惠券购买商品,也成为众多消费者所诟病的地方 。小韩告诉记者,“双11”期间,有的电商平台宣传页面上显示,进店铺可 领取优惠券,但店家却告知,惟独在直播间内 领取优惠券才有效 。

  在 考查中,记者还发现,不同账号在购买同一商品时价格也会有所不同 。以某品牌雪地靴为例,店铺放出的优惠券分别为满799元可减170元、满1299元可减310元、满400元可减30元,但注册会员后还可再 领取一张会员专属券——满1200元减200元 。同时,是不是为“回头客”也可能影响最后付款金额,客服会随机发放额外的优惠券 。

  在价格设置上,一些商家套路满满 。记者 考查发现, 部分商品页面显示低至××元,当点进去 预备购买时才发现,页面显示的 廉价只不过商品的配件,实际商品价格高得多, 细心查看才发现,××元后还有一个小小的“起”字 。

  除了满减优惠券外,商家最常做的促销 运动还有“买一送一”和“满赠”,很能引发消费者的购买欲,但是其中也充斥着“文字游戏” 。

  来自云南昆明的任任前几天买了套护肤品,商品页面上写着“买一送一” 。但收到商品时却发现,所谓的“买一送一”是买正装送小样 。再三 诘问商家为什么不注明,商家对此 根本不 理睬 。

  还有的商家会在商品页面上标注,前××名消费者有赠送 。多位受访者说,自己从未收到过赠送,到底进没进前××名,到底有没有赠送,惟独商家自己清楚 。

  促销 模式套路满满

  商家行为如何规制

   声称降价打折,但商品“双11”价格却高于平时;付完尾款,商家次日就下调了商品价格……一些受访者提出,商品明降暗涨算不算欺诈?商家的这些行为如何规制?

  在程科看来,关于消费者而言,首先要有 提防意识, 留神预售 规定、满减的具体 规模、优惠券 实用 规模、定金退还 规定等,幸免落入消费陷阱;其次要 保留好 有关的购物凭证以及与商家的沟通记录,包含电商直播过程中主播提到的商品信息和优惠政策等,留存证据,以便浮现问题后维权 。

  “商家应该对营销 规定及 有关信息进行及时公开,明确 规定与信息的具体内容,做好 有关术语的 积极解释,对消费者清楚解释优惠与满减等条款的具体 实用 。信息不对称和对术语 了解不 统一,会影响交易的公平性和 延续性,甚至可能招致大量交易纠纷产生 。”朱晓娟说 。

  朱晓娟提到,电子商务法中有一个特殊重要的 准则叫“社会共治”,这就 象征着除了依赖平台通过交易 规定与服务 协定对商家进行 标准和 疏导外,行业协会也应及时出台一些行业自律 规定,为商家行为提供行业 标准 。此外,行政机关应该针对消费者的投诉 构建 快捷 反响机制 。消费者也应该擦亮眼睛, 提防陷阱,故意识地 保留消费记录,在 权力 蒙受伤害时 踊跃维权 。

  采访中,不少消费者 呐喊,“双11” 运动为什么不能 容易明了,削减套路?

  对此,程科 综合认为,复杂的促销 规定重要是出于平台及商家的商业考虑,通过优惠券的分享等行为添加平台活跃消费者,并通过尾款的 领取吸引消费者二次购买等 。此外,预售的 规定也可能是基于确定商品销售量,缓解物流压力的考虑 。

  在朱晓娟看来,消费者提出这样的诉求十分 畸形、 正当,商家 谋求利润是本能,通过创新商业模式实现营利属于经营 自由,但当营利行为 进犯到消费者 权力,甚至通过制造复杂的交易模式实际伤害消费者的合法 权力的,该营利行为应该受到法律的规制 。

  “各方应该一起 奋力, 踊跃营建健康有序的商业环境,消费者的 参加是电子商务进展的动力源, 该当在尊重和 掩护消费者合法 权力的前提下, 增进电子商务行业健康进展 。”朱晓娟说 。

免责声明:凡标注转载/编译字样内容并非本站原创,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