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O2O的年度大考:服务满足了吗? |
2015年1月23日
【
转载
】 编辑:
浏览次数:
|
本文标签:O2O |
农历新年即至,在这个 工夫点上做清点也已是 特例;在清点的名单中,作为2014年最热的概念,O2O自然入选 。
不过,在这个概念之下,还有大量的服务环节颠覆 成就有待解答,特殊是“到家”服务,成为业内关注的焦点 。以家政服务为例,春节 降暂时正是服务的巅峰期,消费者服务需要量大、而服务人员因各种缘由短缺,如此则方便成为备受关注的社会话题 。
但,关于家政服务O2O领域来说,这是2015年中面临的第一个 挑战 。
同样的难题,O2O怎么办?
通过这一年的进展,众多消费者已经习惯通过手指的点击来 取舍所需要的服务;关于O2O创业者来说,这值得 快慰 。
58到家CEO陈小华在 承受网易科技采访时 示意,58到家服务 固然推出 工夫并不长,然而通过家政保洁的服务,已经 构成了消费者习惯,而且在蔓延服务上 获得了很好的拓展 。“通过家庭保洁的高频 利用,挑起了消费者在低频服务的需要, 比方搬家、深度清洁等需要 。”陈小华称 。
关于平台而言,通过由高到低的路径来切入服务 本身,在 定然 意思上对消费者习惯的养成能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 。然而在年关这个节点上上,传统机构的顽疾在互联网时代是不是能被缓解呢?平台服务提供企业又是不是能很好的满足消费者的需要?
“在传统服务的巅峰期,我们的家政保洁业务也是饱和的,”阿姨帮CEO万勇 泄漏,家政保洁的线下业务受到人员等因素的影响,在年底只能低调运作,“我们已经 停留在保洁业务上的推广” 。
由此可见, 固然互联网标榜的技术、数据等概念是传统服务业所不具备的,然而传统家政领域所遇到的问题依旧会迸发 。
据了解,传统家政服务业 应答年底的服务巅峰期、人员荒等问题的解决 方案中,最直接了当的 方案是加收费用、用加倍的工资来挽留服务人员 。这种 方案并不 合适于互联网时代的O2O服务:假如通过 横蛮的调价行为进行调节,无疑将严峻损害消费者的体验 。
网易科技跟踪了几家家政服务平台,了解到它们年底都没有浮现调价行为;这几家平台认为,服务是O2O最 要害的一个环节,而价格并不能成为消费者 取舍服务 本身的唯一因素 。
e袋洗CEO陆文勇向网易科技 示意,因为订单的暴增,e袋洗只能 取舍天天限单,缘由很 方便:便是要满足消费者的服务要求,“过多的订单关于整个服务链条来说都是超负荷的, 品质就 无奈保障 。”
陆文勇称,传统洗衣的顽疾将通过互联网的革新被彻底颠覆, 标准的定价、高品质的服务是互联网思维的要点;对此,陆文勇将限单的模式与小米模式进行对照,认为“(这种)模式 固然 方便 粗野,但实际 动机显而易见 。”
可见,互联网通过数据等 目的,能 方便推断服务的情况,从而进行一些调节;相比之下,传统产业因为数据的缺失,在业务巅峰期只能通过人力的 沉积来满足服务的需要,这种 无奈调节的服务 本身很方便浮现问题 。
O2O:放大需要 放大要求
“在任何 工夫段,消费者关于服务的要求是不变的,”小马管家CEO马晨飞称,然而互联网思维下的O2O服务,必须给消费者带来超预期的服务等待;他认为,小马管家在此前推出的1元上门清洁卫生间 运动,便是很好的例子 。
服务的 品质成为 考查O2O最切实的因素 。关于这一批被O2O服务所圈住的消费者来说,价格的因素被大幅稀释,对服务 品质的需要成为 要害因素 。
平台型的家政O2O服务抢了过去社区家政服务小店的生意,放大并转变了一 部分消费者寻觅服务的需要,然而关于 宏大的家政服务市场来说,这还远没有达到巅峰 。一项探究数据表明,2013年北京市有近95万户家庭( 传统计算)对家政服务有需要,假如以一个月一次的频率计算,一年所需服务的次数达1100多万次,而现在的创业公司最多能 实现的月订单也就1万多单,这个市场的需要 彻底没有被激活 。
关于创业的O2O家政平台来说,在模式的轻重上就有了考虑,无论是e家洁、云家政、阿姨帮、58到家的平台模式,还是小马管家走差别化的重模式,所 占有的保洁阿姨数量远 不迭线下机构 。
关于O2O是不是能彻底转变传统家政服务业态,马晨飞认为,互联网O2O需要转变的是服务 本身,没有服务的O2O是独腿行路 。
与此同时,在“去中介化”的概念驱使下平台型企业纷纷进行O2O化的转型,关于以58、赶集为首的信息提供商来说,在服务体验为王的今日, 忽略服务就等于抛弃消费者 。在以前,58向来提供信息服务为主,信息服务 本身 彻底没有黏性,而在推出58到家之初,58同城 独创人姚劲波曾 频繁 示意58到家要革自己的命 。
赶集网CEO杨浩涌 示意,现阶段O2O服务创业 根本浮现在高频领域,然而并不 象征着低频领域的机会就没有,“O2O能放大消费者需要,需要被放大之后,整个O2O服务就 可以产生互动 。”也 因此,业内人士认为,关于分类信息网站而言,从信息服务向O2O服务转型,与其所是必须、倒不如说是这个时代给了他们一次 新生的机会 。
然而,关于O2O创业公司来说,他们并没有信息服务的基因、却 充斥互联网基因,这方便对线下服务 本身存在偏见,并浮现 类似“将消费者下单反馈的行为引流至线上即 实现整个链条”的认知,这是对服务 本身的 重视度不够,无疑是拣了芝麻丢了西瓜 。
陆文勇和万勇都举出小米的例子来 对待O2O服务 。陆文勇认为,O2O服务必须是单品极致的做法,而万勇则认为“小米模式的核心是体验” 。
无论是极致体验还是体验经济,都是服务 本身所蔓延的;移动互联网引爆了O2O大潮,而在浪潮拍打下,谁在裸泳将 一览无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