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假繁荣寒武纪,市值千亿大反转 |
珠江路在线
2020年7月24日
【
转载
】亿欧网 编辑:
|
|
从百般质疑到市值千亿的反转,潜藏了多少虚假繁华,就蕴含了中国芯的多少无奈 。
本文核心观点
1.从发招股书时的备受质疑,到面市首日的市值千亿,寒武纪大反转背后是一场 虚假繁华;
2.寒武纪面临的实在窘境是,产品线与华为海思、英伟达等芯片巨头 彻底重合;
3.在颠覆性的技术迭代浪潮中,寒武纪有机会挑战行业老巨头 。
市值破千亿,混同着技术天才300亿的造富神话 。面市首日,寒武纪体面无限 。
这与其招股书披露时的情景各不雷同 。今年3月,寒武纪招股书披露,大客户 散失、延续扩充的亏损、成本昂贵等问题首次被裸露出来,随之引来的是无数质疑 。
仅仅4个月,从百般质疑到市值千亿的反转 。这背后 潜藏了多少虚假繁华,就蕴含了中国芯的多少无奈 。
科创板面市首日,寒武纪股价最高达295元/股,相较64.39元/股的发行价大涨358%,市值最高冲破千亿,最后落在849.81亿元 。面市后第二天,其市值接续大涨29%,达到1096亿元 。
其 独创人陈天石持股33.19%, 绝对应的身价约为300亿 。
但千亿市值、百亿身价并不能覆盖寒武纪的窘境:延续亏损、大客户散失 。
据其招股书,2017至2019年寒武纪延续三年亏损,期间公司净利润分别为-3.8亿元、-4104万元、-11.79亿元 。
寒武纪对外解释称亏损的重要缘由是“智能芯片研发需求大量资本投入” 。
招股书显示,公司2017、2018、2019三年的研发费用分别为0.29亿元、2.40亿元、5.43亿元,成立四年来 总计支出研发费用超过8亿元 。
除此之外,寒武纪迷失大客户华为,也已经是业界的常谈 。
招股书显示,2017、2018年寒武纪的收入所有来自IP授权,华为分别 奉献了其中的98%、97% 。但到2018年10月,华为公布了“达芬奇方案”,开始自研AI芯片,并在2019年的新款手机上搭载,直接招致了寒武纪2019年IP授权收入锐减 。
在企业级市场碰壁后,寒武纪开始To G 。招股书显示,当前其收入重要 起源于几大政府客户,最大的客户是珠海市横琴新区治理委员会商务局 。
面市两日股价全线飘红中,寒武纪的窘境原本一点没有转变 。
“M2(广义货币供给量)超发,水漫金山,钱多”,某位业内人士对亿欧 示意 。受新冠疫情冲击,寰球经济消退,当下各个国家都在通过财政、货币目标刺激经济 。
截至今年6月,我国广义货币M2增速为11.1%,创下近3年以来的新高,而后续随着特别国债等的大规模发行,估计 将来的M2增速有望升至13%以上 。
这个过程中,最为受益的无疑是股市 。
除此之外,国际环境变迁的大背景下,外部技术封闭,政策鼓舞自主创新成为当前大势,AI芯片作为核心技术,是国家策略级产品,其隐形的策略价格与市场空间,给投资者带来了更多的设想与激情 。
不只不过寒武纪,6月1日科创版面市的中芯国际,同样也是开盘涨幅超200%,市值一度高达6000亿人民币,PE达到114倍 。
只管股价向好,但寒武纪面临的实在窘境无奈覆盖 。
大客户华为散失背后更为严峻的真相是,作为创业公司的寒武纪,其产品线与芯片巨头华为海思、英伟达 彻底重合 。
成立之初,寒武纪以手机AI芯片切入终端市场,凭借着为华为授权IP一举成名 。
2016年至今寒武纪一共公布了三款终端智能解决器IP产品:寒武纪1A、寒武纪1H、寒武纪1M 。
前两代产品均被集成并搭载在华为当年的主力机型中,而到第三代1M,随着华为自研,双方合作终止,这款产品根本上退出了终端市场 。
2017年之后,AI解决方案是手机芯片的标配,但除了华为海思与寒武纪的短暂合作之外,各个大厂都没有对外 洽购AI解决器IP,而是通过自研满足需求 。
寒武纪与华为海思的合作,更像是特别时段的临时需求 。在海思自研之后,短期之内终端市场不再存在规模化出货的市场空间 。
终端市场无机会,2018年之后,寒武纪将主战场转移到了云端,以及边缘端和智能计算集群系统 。相继公布了思元100、思元270、思元290三款云端芯片,和思元220边缘端智能芯片 。
但同样,在这些市场中,华为海思和英伟达依旧对寒武纪组成要挟,二者产品线彻底重合 。
在研发投入上,据招股书,2019年寒武纪投入5.43亿元,研发人员数量680人,而同期华为海思的研发投入是24.39亿美元,两家公司相差近32倍,英伟达的研发费用高达28.29 亿美金 。
在招股书中,寒武纪也坦言:
“华为海思将来与本公司在终端、云端、边缘端人工智能芯片产品领域均存在直接竞争 。因为华为海思及其母公司为全国知名科技集团公司,其取舍自主研发人工智能芯片产品使得公司IP授权业务收入下滑较大,并且面临着更加 强烈的市场竞争 。”
“寒武纪是过去在5到6亿年前一个十分故意思地质纪年,在这个 时代产生一件事,便是物种多样性浮现了一个空前的晋升,所以我们取这个名字是 指望在人工智能时代有这样的寓意,能够预示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大迸发 。”
陈天石曾这样解释寒武纪名字的由来 。
随着技术上的一些打破,一个新的AI时代正处在迸发前夜,新物种层出不穷 。在这样的大环境中, 只管竞争强烈,窘境重重,但寒武纪并非没有机会 。
机会首先来自于广大的云端芯片市场空间 。
Intel在近期一期的财报中预测,中国AI芯片市场规模在2024年将达到100亿美元 。在一个百亿美金的 根本盘中,寒武纪只有能够在其中切到百分之十的市场份额,就能撑起远超千亿的市场规模 。
5G、VR/AR等新技术的逐步成熟,也将为AI芯片,尤其是边缘侧的AI芯片提供更多的施展空间 。
另外,在颠覆性的技术迭代浪潮中,创业公司能够顺利挑战行业老巨头的逻辑没有任何 变迁 。
事实上相比华为海思、英伟达,寒武纪并非全无优势 。在众多巨头受历史 枷锁的地方,寒武纪都有机可乘 。
比方英伟达的通用型芯片,同样一块芯片利用于多个细分场景,不只成本较高,性能也不 定然实用于该场景,而没有历史包袱的寒武纪,则能够用更低成本打造出实用于某细分场景的AI芯片 。
在科创版问询函的回复中,寒武纪也示意,与英伟达和华为海思相比,公司在人工智能芯片微架构、指令集等核心技术上有定然的特点和优势 。
比方 有关于英伟达等境外巨头的GPU、CPU产品,寒武纪的芯片架构针对人工智能利用及各类算法进行了优化 。
而相比华为海思,寒武纪具备先发优势,并定位于独立、中立的芯片公司,通过中立也能够吸引到一些客户 。
从to G到to B的路径,也并非彻底不可 。
从更为宏观的国家层面,于中国而言无“芯”之痛向来如鲠在喉,作为一名落后者,在奋起直追的历程中,国家激励必不可少 。
先靠G端市场活下来,等市场成熟后再去切入企业市场,这就类似于“农村包围城市”,是众多创业公司 挑战巨头的路径 。
陈天石之前承受采访时也曾说道:“我甚至认为IC行业的泡沫是好事 。没泡沫哪有进展?有泡沫,市场就能造就出大量的人才 。如果集成电路行业都是最穷的,和互联网一比都赚不到钱,学生们毕业后都不会干这个了 。”
历史上,寒武纪常被称为“三叶虫的时代”,其代表物种三叶虫的伟大之处在于它是启示者 。它和其它生物一同开启了地球上生物多样化的序幕,生物世界才真正迸发 。
国产芯片的追赶,和寒武纪生命大迸发的逻辑一样,重要的并不是一下子进化出一种特别 壮大的物种,而是进化出一批十分多样化的物种,各自谋生存 。
正是这种“饱和式”的进化模式,能力从中遴选出最合适生存的物种 。
有时候,产业链和生物链的性质一样,本身的进化只不过环境中的一环,寒武纪真正要走的 路程,是与整个产业集群一同,困难进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