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时间与金钱双重沉迷 网游分级要打“强制牌” |
珠江路在线
2018年5月11日
【
厂商
】 编辑:
james
浏览次数:
|
|
原标题:网络游戏分级要打“强制牌”
4月29日晚上11点多, 小凯(化名)在微信群里发了一条《王者荣耀》的游戏链接:小凯的第119个皮肤。 在发出了自己购买皮肤的信息后, 他又问了一句:“有没有人一起玩几局啊?”
今年还在上小学的小凯告诉《法制日报》记者, 自从接触《王者荣耀》游戏以来, 往游戏里充的钱, 差不多有一万块了。
当未成年人遇见网络游戏, 时间与金钱上的双重沉迷, 成为一道让整个社会头疼的难题。 此外, 网络游戏里的暴力、等不健康内容, 已给未成年人身心健康造成了巨大危害。
全国人大代表、江西财经大学环境与贸易研究中心主任、民建江西财经大学委员会主委李秀香近日在接受《法制日报》记者采访时建议, 对网络游戏进行立法, 通过成立专门的审查委员会、完善实名制和防沉迷系统、加强对违法违规行为的惩处力度等措施, 让未成年人在面对网游时不再沉迷。
时间与金钱上的双重沉迷
在小凯的游戏时间里, 晚上11点还不是最晚时间。 如果第二天放假, 他还会玩到凌晨一两点。
“当然, 这肯定是不敢让我妈知道的。 ”小凯对记者说。
2017年2月, 腾讯在原文化部指导下推出未成年人家长监控体系和健康游戏防沉迷系统, 协助家长对未成年子女的游戏账号进行监护, 并限制了低龄群体的游戏时长。
但从小凯的做法中不难看出, 仅仅限制游戏时长, 还不足以解决未成年人在时间上的沉迷问题。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 2017年发布的《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送审稿)》, 制定了“网游宵禁”的规定。
送审稿第二十三条第二款规定, 网络游戏服务提供者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和标准, 采取技术措施, 禁止未成年人接触不适宜其接触的游戏或游戏功能, 限制未成年人连续使用游戏的时间和单日累计使用游戏的时间, 禁止未成年人在每日的0:00至8:00期间使用网络游戏服务。
对此, 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副研究员支振锋认为, “网游宵禁”的规定, 有利于保护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 “立意很好, 关键在于技术上是否可行。 在没有严格分级制度的情况下, 很难保证可执行性”。
除了时间, 未成年人还会被网游的一些消费元素所吸引。
10岁男孩玩《王者荣耀》充值5.8万元, 怕妈妈发现删银行短信;农民卖桃为女攒6千元大学学费, 小儿子偷走充《王者荣耀》;11岁男孩半月充值手游近万元, 游戏公司称没有退款业务……在新闻媒体的报道中, 类似事件屡见不鲜。
工信部统计数据显示, 2017年1月至11月, 网络游戏(包括客户端游戏、手机游戏、网页游戏等)业务收入1341亿元。
这一千多亿元收入的背后, 有不少像小凯这样未成年人的“贡献”。
“网络游戏巨大市场的背后, 是无数家长和老师彻夜的焦虑, 是大量因沉迷游戏失去自控能力毁灭前途的孩子, 是宅男宅女醉生梦死的麻醉。 因沉迷游戏毁掉家庭、人生和前途的故事数不胜数, 而这些就是一千多亿元游戏收入背后的成本。 ”中国政法大学传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朱巍直言。
超九成网游以刺激性内容为主
2018年1月发布的第4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 得益于游戏直播的强大宣传能力, 新兴的沙盒射击游戏在2017年一跃成为最受用户喜爱的游戏类型。 在PC端, 其代表《绝地求生》销量达2700万份, 成为史上最畅销的游戏;在手机端, 11月下载量最大的前五款游戏中有四款为这类游戏。
然而, 其中一些血腥暴力的画面, 也被这些游戏带到了未成年人的眼前。
2017年10月, 原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表示《绝地求生》类游戏中的血腥暴力内容不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 推动国内游戏厂商对于类似游戏内容进行改进, 避免可能产生的不良社会影响。
2017年年底, 中共中央宣传部等八部门联合印发《关于严格规范网络游戏市场管理的意见》, 部署对网络游戏违法违规行为和不良内容进行集中整治。
这一意见指出, 我国网络游戏文化内涵缺失问题较为突出, 部分游戏格调不高, 存在低俗暴力倾向, 个别作品歪曲历史、恶搞英雄, 价值观念出现偏差, 触碰道德底线。 各相关部门要迅速开展全面排查, 重点排查用户数量多、社会影响大的网络游戏产品, 对价值导向严重偏差、含有暴力等法律法规禁止内容的, 坚决予以查处。
事实上, 从行业监管情况来看, 主管部门和游戏厂商在最近几年一直都在规范市场经营行为, 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不良网络游戏内容可能对未成年用户身心健康造成的危害。 但是, 问题仍未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近日, 教育部向全国政协社法委与台盟中央组成的联合调研组提供了一份资料:目前我国市场上90%以上的网络游戏都是以暴力和打斗等刺激性内容为主, 有些游戏的暴力场面展现了赤裸裸的厮杀、虐待、成分, 还有些游戏以“益智”为名, 实质具有明显的性质。
对此, 全国政协委员、重庆静昇律师事务所主任彭静认为, 互联网所传递的一些不良信息极易给孩子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 其中的很多影响并不会在短时间内表现出来, 当问题的严重性被注意到时, 很可能为时已晚。
事实上, 对于网络游戏内容管理的真正难度在于, 不能“因噎废食”。
“建立完善的未成年人网络安全保护措施已刻不容缓。 如何在保护未成年人健康用网的情况下, 平衡未成年人用网的利益及需要, 这既涉及法律责任的设定, 也涉及到技术和管理问题。 ”全国政协委员、团中央维护青少年权益部部长王锋说。
成立专门委员会对网游审核
“我有一个朋友, 夫妻俩是学霸, 一个是清华毕业的, 一个北大毕业的, 但他们的孩子居然进不了重点中学, 学习成绩一直不好。 ”全国政协委员、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导演王建国讲述了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例子。
王建国解释, 孩子进不了重点中学的原因, 就在于沉迷一款时下最流行的手机网络游戏。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 如何解决未成年人网络保护问题, 成为代表委员们热议的话题。 多位代表委员建议, 通过立法的方式, 解决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问题。
全国政协委员、百度创始人李彦宏建议, 对网游进行立法规范, 在相关方面的法律条文, 特别是在保护青少年身心健康方面, 需要有更多立法行动。 对于网络游戏, 需要专门的专家委员会来进行界定其中的益害。
“主管部门要明确和落实游戏企业主体责任, 游戏开发商、运营商是健康游戏的第一责任人。 游戏上线前, 应出具未成年人保护评估报告和适龄提示。 游戏上线后, 应采取切实措施, 切实落实实名制。 ”全国人大代表、广西崇左市高级中学英语教师黄花春希望, 《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的制定过程能进一步加快。
全国政协委员、民革广东省副主委、广州大学副校长于欣伟认为, 现有的网络管理制度规章层次较低, 缺乏顶层立法, 使得网络游戏得不到应有的管理和规范, 难以全面覆盖和解决网络游戏中产生的问题, 建议尽快研究出台强制性分级标准、增强实名制认证手段。
李秀香同样建议, 通过立法的方式, 在完善网络游戏分级管理方面作出更加具体、可操作的规定。
“针对青少年特定消费群体, 要提供特定的游戏内容, 避免他们接触不良内容, 对此, 建议成立一个专门的审查委员会, 完善游戏内容审核机制, 在游戏发行前, 对游戏内容进行定性, 对内容不宜于青少年、容易造成沉迷的网络游戏, 一定要禁止未满18周岁的未成年人参与。 ”李秀香建议。 (蒲晓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