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网易新模式:“游戏+教育”会是下一个热潮吗 |
珠江路在线
2018年4月23日
【
厂商
】 编辑:
james
浏览次数:
|
|
自去年以来, 游戏正在成为一个越来越受社会关注的话题。 关于游戏的诸多争议, 在新闻报道上也引发了很多声音。
一直以来, 相信很少有人会把游戏和教育扯上关系, 两者看似永远不可共存。 直至“功能游戏”的出现, 才让大家对游戏有了新的认知。 它们突破了以往纯碎的“打打杀杀”的消遣层面, 努力地证明游戏也具备应用于社会实践的价值。
“功能游戏”又被称为“严肃游戏”, 主要是通过游戏帮助大众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和单纯的玩游戏有着本质的区别。 其实“功能游戏”在国外早已不是什么新鲜的名词, 但是在国内, 因为今年网易和腾讯等大厂的积极布局, 才开始被大家广泛关注。
一款游戏产品其实和一项科学技术本质上一样。 科学能够解决社会问题, 推动社会的进步;游戏其实也可以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 从而丰富人们的生活。 但必须要承认的一点是, 两者都是双刃剑。
而“功能游戏”的出现实则是尽可能的减少了这把“双刃剑”的负面影响。 传统的游戏以为主, 玩家在游戏建造的虚拟世界内可以呼风唤雨。 但“功能游戏”在保持属性的同时, 将侧重点放在了教育和技能的培养。 简而言之, 玩家在“功能游戏”中的呼风唤雨, 不是靠“打怪升级买装备”, 而是需要运用自身的知识技能。
功能游戏发展到现在, 其实已经涵盖了教育、医疗、科研等多个领域。 其中教育领域所占的比重最大。 据相关数据显示, 早前对130款功能游戏进行统计, 其中教育领域的的比例高达43%。
在今年的两会期间, 网易CEO丁磊更是明确提出, “应该在教育科技方面多研究、多投入, 用游戏手段探索教育技术。 ”丁磊敢于提出这样的建议, 也是因为在“游戏+教育”的组合上, 网易确实是先行者。
网易代理的《我的世界》早已进入欧美等多个国家的中小学课堂。 《我的世界》作为一个开放的世界, 玩家在游戏中可以发挥自己天马行空的想象力。 不管是探索太空博物馆, 还是建造历史名迹, 都可以通过游戏实现, 而在这个过程中, 玩家则被激发出了对于天文、历史、科技等方面的兴趣。
这样的形式相比于传统的教育方式, 其实有着自身非常明显的优势。 玩家通过编程推动游戏进程, 游戏接受指令后所实施的动作其实是对玩家学习的实时反馈。 这个过程, 玩家学习的信心和成就感大大提升, 学习的动力也会随之增加。
在海外, 甚至很多学校都将《我的世界》变成了孩子们学习物理、化学的工具。 他们可以在游戏中搭建简易的红石电路做物理实验, 亦或是还原复杂的化学分子结构。 “游戏+教育”的组合令学生们的兴趣和接受程度都有了极大的提高。
除此之外, 《我的世界》还成为了玩家学习编程的工具, 著名的麻省理工媒体实验室一研究员, 甚至笑言其“糊弄”了4000万人学习CAD程序。 而在去年, 网易也首次加入了一个推广计算机科学教育的公益项目“编程一小时”。 该项目已经在全球180多个国家举行, 并成功吸引了数千万的学生参与。 如何让游戏实现教育价值、文化价值, 已经成为网易内部的一项重要课题。
值得一提的是, 《我的世界》中国版也发起了“创造者大赛”活动, 以总计500万元的奖金鼓励大众参与, 为游戏注入更多的用户创造基因。
总的来说, “游戏+教育”的组合实际上是教育内容场景化、具象化的表现。 具体的应用场景不仅可以增加学习过程的趣味性, 而且也可以加快学生对知识的吸收。
“游戏+教育”已经成为了一种全新的教育模式, 它虽然有着自身的优势, 但现阶段这种模式在国内还没有普及。 首先, 还是有一大部分人对于游戏抱有“敌意”, 无法转变传统观念。 其次, 部分厂商认为“游戏+教育”的组合会使得游戏的商业化程度降低。
但事实并非如此, 网易的《我的世界》不仅在教育领域上有极大的贡献, 游戏自身的销量也非常可观。 《我的世界》目前国内的用户超过了6000万, 并且在全球范围内的销量早已超过了1.2亿份。 由此可见, “游戏+教育”不仅不会影响游戏本身的收益, 还会因为游戏正能量、积极的表现, 获得整个社会的认可。
随着《我的世界》在教育领域的成功, 不难看出这类游戏还是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另一方面, 该领域的开发也将成为游戏正名最强有力的“武器”。 我们有理由相信, 在未来越来越多的企业将会看到教育游戏的影响, 而这类游戏也将向大众展现更多的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