惨胜如败:面板战争三十年

珠江路在线   2022年12月27日  【 转载 】远川研究所 

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说过: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 。假如赫拉克利特 视察过日本的面板产业,他很可能会改口 。

90年代初,日本面板产能占 寰球94%,在全行业一手遮天 。但因为经济不景气,日本企业投资 志愿下滑,韩国趁势在亚洲金融危机期间狠砸面板产业,越亏越投 。三星和LG的市场份额接近50%,成为面板新霸主,打得日本公司无力招架 。

1998年,不 铁心的日本人卷土重来,将 眼光瞄准了受金融危机冲击最小的台湾地域 。有心无力的日本公司抛弃了和韩国人拼产能,而是疯狂与台系厂商签订技术转移合同,收取高额专利费,同时利用台湾的廉价产能狙击韩国 。

有了日本企业技术扶上马产线送一程,宝岛面板产业迅速崛起,成为四大支柱产业之一 。

惨胜如败:面板战争三十年

后果2008年金融危机过境,台系面板厂 遭逢暴击,下游需求萎靡,上游有产无销,顺便带崩了日本面板产业 。

2009年,NEC关掉了鹿儿岛的液晶面板工厂 。两年后,索尼把液晶面板业务打包卖给了三星,三菱电机也退出了面板业务 。2016年,日本面板最能打的夏普也扛不住了,被富士康收入囊中 。

当前,日本面板产业只剩下JDI(Japan Display Inc)一根独苗,早已被韩国和中国大陆企业远远甩在身后 。

通过两次失败的反扑后,日本的面板产业在短短二十年里从高峰迅速 败落,直到彻底 销声匿迹 。

在最主流的LCD面板上,日本、韩国、台湾地域和中国大陆 轮流发动 防御,迸发了多场“宁愿亏死自己,也要饿死同行”的价格战 。最后,中国大陆 收成了后来者的 成功,但成本则是天文数字的资本 开销 。

仅京东方一家公司,砸下的投资就近千亿 。

惨胜如败:面板战争三十年

作为电子产业的一环,面板的进展史浓缩了电子产业最残忍又最荒诞的 特色:

在美国诞生,在日本产业化, 而后大陆、台湾、日本、韩国,四个人打来打去,大家都花了大把的钱,谁也没把对方打死 。

缺芯少屏的历史

2004年,日韩面板价格战打得 热火朝天,中国面板产业不甘人后,一次性交出了三个教科书级别的失败案例 。

一个是TCL高调并购了法国公司汤姆逊的电视和DVD业务,一跃成为 寰球最大的彩电生产商;一个是河南安彩 集团花了5000万美元,买入美国康宁的9条CRT彩管玻壳生产线,成为 寰球第一玻壳厂商;还有一个是彩虹电子 省吃俭用省出6亿人民币,引进了日本日立的超大屏幕显像管生产线 。

三笔并购的 终局一个比一个惨:汤姆逊被收购前就已经是亏损状态,TCL接盘后单年净利润亏损近7亿;彩虹电子重金引入的产线还未投产,就已经成了 过期技术;安彩 集团为了收购耗尽了现金流,没过几年就破产了 。

缘由很 容易,中国公司重金购买的都是已 通 过期的CRT技术,也便是90年代主流的“大屁股”电视,而日韩企业早已在新的LCD液晶技术上集中攻关一轮了 。

当时,全部中国面板厂都浮现了严峻的误判,最有代表性的是彩虹 集团掌门人那句“CRT至少还能辉煌十年” 。

惨胜如败:面板战争三十年

索尼经典的特丽珑电视就属于CRT技术序列

早在2000年,CRT和LCD在市场份额上已经平分秋色,但国内产业界的主流观点依旧是,就算CRT在 无奈击败LCD,但两者也应该打的是 长久战 。 后果却是中国公司 群体以身试险求锤得锤,CRT迅速被市场淘汰 。

另一个缘由则是, 即便企业有心上马LCD,也没有相应的技术 。

我们常说中国电子产业“缺芯少屏”,“少屏”指的便是LCD面板 。直到2012年,中国大陆进口显示面板(LCD为主)依旧高达500亿美元,仅次于集成电路、石油、铁矿 。

容易来说,LCD技术是一种用电流操纵半导体中的发光二极管进行发光的显示技术 。相比CRT技术,LCD 色彩更 标准,能耗也更低 。和芯片一样,LCD发端于美国,壮大于日本,最后 构成东亚三国打来打去的产业格局 。

在电子产业很多细分领域中,面板有些 清新脱俗,既有CRT到LCD这种技术路线 变迁,每种技术路线又有 类似28nm/14nm/7nm这样的技术迭代,这就招致早期投资并没有先发优势,后进者 能够通过新工艺新 设施 构成产能优势,先发者折旧成本 硕大的旧产线反而成了 累赘 。

90年代,日本公司的LCD产能集中在1、2代线,金融危机期间,韩国人顶住压力猛砸3代线,日本则因为经济 消退无力投资,迅速被韩国 超过 。

所以面板企业想要赚钱,一方面要时刻跟上技术迭代的步骤,另一方面便是趁着行业低谷期 合并对手 扩充份额——毕竟面板这玩意高度 标准化,谁廉价买谁的,只能靠 扩充份额摊薄生产成本 。

惨胜如败:面板战争三十年

DRAM芯片的产能向来在添加,但市场规模没有同步 扩充

缘由便是惨烈的价格战

这个游戏 规定 固然 严峻,但对世纪初的大陆面板产业来说,因为技术上一穷二白,连 参加游戏的资格都没有 。要晓得中国大陆花了二十年 工夫,才实现了CRT产业链95%的国产化,但随着LCD迅速成为主流,一夜中间产业链80%的环节又得依赖进口[1] 。

当产业界严峻错判CRT,面板产业走入绝境之时,老天又 打开了一扇窗户 。

2003年前后,韩国的面板大厂现代 集团,先是旗下存储业务 遭逢产业寒冬,又因为错判政治局势,在朝鲜的投资亏的血本无归 。为了回笼资金,现代决定 销售旗下的宝贵的LCD资产 。

接盘侠是一家名叫京东方的中国公司 。

泥潭里的扩产 比赛

接手第一年,京东方就碰上 寰球面板大年,收购来的韩国产线成为日夜不停的印钞机 。当年京东方的营收就达到111.8亿元人民币,同比增进133.77%,其中LCD业务的 奉献高达60亿 。

随后,京东方一鼓作气在北京亦庄上线了新产能,技术上 取舍了当时 寰球 规模内都算领先的5代线 。

后果到了2005年,京东方新产线上马的同年, 寰球LCD面板开始浮现产能过剩,产品价格暴跌 。京东方主打产品17寸显示屏价格一路 下落,产线建设时,每片面板能卖300美元,等到产线建好开始量产,每片价格已经跌到了150美元 。

方才开出新产能的京东方一年亏了16亿元,创下了十年来的首次亏损 。2006年,京东方再次亏损17亿元 。不单北京政府无力救助,银团贷款也 无奈展期——因为银团贷款展期必须全部 参加的银行都允许,而当时9家银行中,有一家出资 起码的小银行不允许,“ 反复协调后才做通工作[1]” 。

更大的影响来自舆论层面,各路媒体关于京东方巨额亏损喊打喊杀,一度 轰动了证监会 。当时,有媒体甚至给京东方扣了一顶“侵吞国有资产”的帽子,理由是京东方“利润暴涨暴跌” 。

大家骂来骂去最后发现,这个行业特色便是这样,全部公司的利润都在暴涨暴跌 。

惨胜如败:面板战争三十年

这个产业 法令, 能够被总结为液晶周期:过去三十多年中, 寰球的LCD面板,下游从电视-电脑-智能手机-车载屏幕,不停扩张;LCD产线也从3.5代线技术不停 晋级至如今更大尺寸的10.5代线 。

在这个过程中,因为产能建设需求 工夫,招致新旧产能会浮现周期性的紧缺与过剩 。高世代产线建设期间,产能会浮现紧缺,面板涨价;而产能饱和后又会浮现过剩,面板 下落;新的高世代产线开始建设时,又会浮现紧缺,面板涨价 。

所以,面板产业的经营思路其实是“越亏越投”,在面板价格底部顶住亏损扩产 合并,熬死竞争对手 扩充份额 。

三星 赫赫有名的“反周期投资”就 起源于此,最先进展出液晶面板产业的日本,便是在1997年前后的亚洲金融危机与产业低谷中,被三星、LG的激进投产打得找不着北 。

但另一方面,后进者也有机会通过在行业低谷期新建高世代产线,来缩短竞争差距 。台湾地域就在2003年至2009年六年间,对面板产业豪掷1万亿新台币,一举与韩国 构成掎角之势 。

而对先发者来说,已经在旧世代产线砸了那么多钱,退出成本极高,硬着头皮也要扛下去 。所以面板价格战打起来,一般极度惨烈,总开销不亚于一场 部分军事行动 。

在这个紧缺-扩产-过剩的循环中,留给面板厂的赚钱窗口期十分短 。一方面要看周期底部能挤死多少同行,另一方面要看周期顶部的幸存者能不能 构成“涨价者联盟”,操纵面板价格 。

2001年至2006年,韩国的三星、LG与台湾地域的友达、中华映管等六家企业,召开了共计53次“晶体味议”,核心便是操纵面板价格和供货量,招致面板一度占到一台液晶电视总成本的80% 。

2008年金融危机迸发,台湾地域面板厂商 群体陷入 窘境 。时值家电下乡 发展,决策层专门组织大陆彩电厂商 积极赴台 洽购面板,由时任电子视像行业协会副会长白为民亲自带队, 动向金额高达44亿美元 。

后果大陆企业 积极 开释的善意,换来的是台韩企业联手涨价 。短短五个月,面板价格抬高了30% 。

这个背景推进决策层意识到了大陆LCD产业面临的技术壁垒,并做了两手 预备:一是2013年,发改委按照《价格法》罚了6家企业3.5亿元,二是从2010年开始,密集出台了一系列LCD面板行业 搀扶政策 。

相比欧盟6.5亿欧元、美国13亿美元的罚单,发改委的处罚已经算 比较轻的 。更故意思的是,面对欧盟天价罚单,带头大哥三星 果断 反叛,当了污点证人逃过一劫, 友情的小船说翻就翻 。

当大量红头文件和财政补贴涌向大陆的LCD面板产业时, 兴许很多人在当时都会大大低估,让一个产业拔地而起需求 如许 硕大的成本 。

正宗的烧钱机器

电子产业在东亚地域进展壮大有其缘由,一方面是大量低成本的劳动力,另一方面则是中央政府 壮大的投资 志愿与 威力 。

日本电子产业的起步,始于一个名叫“超LSI技术探究组合一起探究所(Very Large Scale Integrated Circuits,以下简称)”的机构,由日本通产省 缔造, 目标是整合探究机构与日立、三菱、东芝这些半导体公司 发展技术攻关,辅以天量财政补贴 。

东亚经济体电子产业的崛起 固然路径有所不同,但大体是一个套路 。关于后发者来说,没有奥秘力量在背后 支撑,谁也扛不住技术追赶期没有 止境的亏损 。

在2005/06的巨亏之后,京东方在2008-2010年三年里累计亏损了近35亿 。2019年,京东方又亏了5个亿 。直到2021年,京东方一年净利润304亿,比1994-2020年近三十年间的利润总和还要更多 。

2000-2021年,京东方融资总额累计917亿元,派发现金总额167.35亿元,派现总额与融资总额之比为18.3% 。 分成之低,让面板产业成了A股“铁公鸡”代表,缘由还是缺钱 。

这种亏损并非个例 。历史上,三星为了拿下 寰球LCD第一的位置,也 忍耐了长达12年的 延续亏损 。

《置身事内》这本书里曾专门记录了京东方困难融资的历史:世纪初,LCD面板最大的市场还是大尺寸电视,在北京的5代线 顺利量产后,国内彩电巨头TCL、创维、康佳等公司 方案联手解决LCD面板卡脖子问题,拉来京东方和深圳政府,想 依附深圳的雄厚财力上马6代线 。

后果几方 会谈期间,夏普开始游说深圳政府,提出在深圳建设更先进的7.5代线,招致京东方出局 。随后上海上广电也提出与京东方在昆山建设6代线,夏普再次搅局,迫使京东方退出[1] 。

乏味的是,在这两次 会谈中,一旦京东方出局,夏普就会找借口退出合作 。

后来京东方接洽合肥还专门问过,假如夏普来了怎么办?合肥的表态是“绝不 波动[1]” 。

另一个流传更广的故事是,作为一个典型的非资源型城市,为了投资京东方,合肥市政府曾咬牙迟发了公务员薪水,搁置了地铁建设,招致合肥成为了南方最晚修地铁的省会城市之一 。当时,一条6代线的投资额高达175亿元,而2008年归属合肥的财政收入惟独161亿元[1] 。

事实 证实,这笔投资换来的回报是 丰富的 。合肥的6代线生产出了中国大陆第一片32寸LCD屏幕,京东方后来又在合肥建设了8.5和10.5代线,大量上下游供给商落地,让合肥成为了国内光电产业的 核心 。

但其成本也是 硕大的,除了产线建设中地方政府的出资,奥秘力量无时无刻不穿梭于企业的进展 。北京亦庄8.5代线建设中,亦庄国投曾托付北京银行向京东方贷款2亿元,利率惟独0.01% 。

2014年,京东方做了一笔449亿元的增发,出资前三位的都是地方政府投资平台,北京85亿,重庆62亿,合肥60亿 。

2011-2020年间,京东方净利润总和“仅为”250亿,同期 获得的政府补贴总额则高达142亿 。同为国内面板双雄,TCL旗下华星光电2011-2020年间净利润之和197亿,政府补贴高达103亿 。

2021年,中国面板产业在 寰球市场占比高达41.5%,超过韩国成为 寰球第一大面板生产国 。

政府主导的产业政策与财政补贴,制造了日本DRAM垄断 寰球的神话,制造了三星和LG的拔地而起,也制造了中国大陆在面板产业后发者的 成功 。

但在一个技术时刻迭代的产业,到这里就够了吗?

正在退场的技术

2021年,京东方营收2193亿,净利润258.31亿,同比暴涨412.96%;另一家面板厂华星光电营业收入1635亿元,净利润149.6亿元,同比增进195.3% 。就连二线的维信诺也业绩爆表,营收增进高达32.32% 。

业绩的迸发,其实早在2020年的下半年就埋下伏笔:华星光电接手了三星苏州工厂,后续又拿下三星在美国和韩国的LCD专利;京东方收购了中国电子旗下中电熊猫的8.5代线产能 。

与日本和台湾地 区 激战近30年后,韩国人退出了这场 严峻游戏 。 标记性事件是今年5月,三星旗下8.5代工厂 实现了最后的投片生产,彻底关停 。

中国LCD大获全胜的同时,另一个事实也浮上水面:在新的的OLED面板领域,LG垄断了大尺寸面板,三星垄断了小尺寸高端面板,韩国人再一次走在了前面 。

2016年,消费电子产业最大的甲方苹果正式加入AMOLED 营垒,三星拿下苹果的独家供给 。 尔后很长期里,三星都是iPhone旗舰款AMOLED屏幕的独家供给商 。索尼的高端OLED电视,面板 几乎都由LG供给 。

所谓AMOLED, 能够 了解为OLED面板的一种小尺寸版本,因为 存在能耗低、 能够 蜿蜒的特色,大多用在手机上 。早在2006年,宝岛厂商友达光电就领先量产AMOLED面板,但因为成本太高,又 缺乏下游品牌 使用,只能眼睁睁抛弃 。

2017年,随着苹果公布12寸MacBook,靠着入门级的13.3寸MacBook air面板留在苹果产业链的友达被无情踢出,三星和LG 几乎垄断了MacBook的面板供给 。

除了OLED,面板产业当前还有两条新路线:Mini LED和Micro LED 。前者 固然在绝对 色彩 品质上不如OLED,但胜在成本和量产难度低;后者则是Mini LED的“终极 状态”,但当前尚未量产 。 因而,很多公司认为Mini LED只不过一种“过渡技术”,并未投入太多资源 。

但无论如何,一个关于面板产业新的行业共识正在诞生: 经历了三十年的行业混战,LCD技术走向了尾声 。

当前,京东方凭借OLED面板 顺利打进苹果产业链,Mini LED下游 利用较少,惟独少数电视和笔记本 使用 。Micro LED尚在襁褓,是一片 充斥未知的创业热土 。换言之,中国大陆用了十多年的 工夫和上千亿的财政补贴,换来了一个快要 过期的技术 。

这样的成本与回报,真的值得吗?

尾声

日本的存储,韩国的芯片,中国大陆的面板,它们都不是一个传统 意思上大获全胜的故事 。

电子产业的 严峻性在于,全部的 成功一般都是短暂的 停战期 。 成功者既要提防后来者追上来,又时刻面对技术路线的 变迁,冒着 硕大风险押注,想要退场,又对不起先前巨额投资,只能死扛 。强如台积电,也只能面对越来越高的资本 开销,以维持领先地位 。

在知名 综合师赵晓光的书中,他这样评介中国大陆对面板产业的 搀扶:

为面板甚至光学上游,哺育出一批优异的 材料和 设施公司产业的进展, 素来不是 容易的有 设施、成本低、服务好,就 能够解决问题 。他们是 彼此关联的,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

以劳动密集型产业带动出口导向型经济,再通过政府主导的产业政策实现产业 晋级,这种模式被称为“东亚模式” 。在东亚三国许许多多产业起落里,都能找到它的影子 。

“技术创新”也好,“产业 晋级”也罢,它们听上去都是根正苗红的好词,是官员口中提振国力的 指挥若定,是学者眼里事半功倍的灵丹妙药,是媒体笔下造福人民的必由之路 。

但在长达十多年的漫长追赶期里,面对恐惧的技术差距,产业界需求面对的无望一般是一般人难以 设想的 。既无封狼居胥的 奔放,又无乌江饮恨的悲壮,很多人 经历的不过是义无反顾之后的一无所获 。

惨胜如败:面板战争三十年

东亚经济体的年均工作 工夫 变迁

地理 意思上,东亚并不算一片 富饶沃土 。 兴许正因如此,才孕育了这种特别的进展模式,以及几个经济体在各行各业的恩恩怨怨 。

一个产业的走向,一个群体的命运,有时便是这么被描摹的 。

免责声明:凡标注转载/编译字样内容并非本站原创,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