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双十一期间最担心价格虚标 |
珠江路在线
2014年11月4日
【
转载
】 编辑:
浏览次数:
|
本文标签:双十一,双11,淘宝,价格虚标 |
11月11日,这个原来代表校园文化趣味的日子,从2009年至今,被电商们塑造成一个“网络购物狂欢节”,吸引了不少用户尤其是年轻人的参加 。有人由于买到打折的商品兴奋不已,也有人由于花钱太多而成“剁手族”(指网上购物神不知,鬼不觉间 花费大量金钱,回头一看账单 郁闷不已,哀嚎“再买就剁手”的人群——编者注) 。
上周,中国青年报社会 考查核心通过问卷网对1530人进行的一项 考查显示,56.1%的受访者打算在今年“双十一”网购,24.4%的受访者直言自己属于网上 冲动消费的“剁手族”,关于“双十一”54.2%受访者最 担心 虚假宣传、价格虚标 。
56.1%受访者打算在“双十一”网购
在北京一家外企工作的于丽,近期天天上班路上的“必做功课”,便是抢“双十一”红包 。她示意,这几天惟独有空,都会扒在电脑前精挑细选,将满意的商品放进购物车 。关于今年的“双十一”,她示意“十分等待”,“那天会尽早回家预备熬夜抢购” 。
考查显示,56.3%的受访者示意等待今年的“双十一”,34.9%的受访者态度普通,6.3%的受访者不等待,另有2.5%的受访者对“双十一网购节”有些恶感 。
家住郑州的方璐娜已经在购物车里增加了40多件商品,她认为自己对“双十一”是抱着“可有可无”的心态,“假如当天抢不到,也不会有多大遗憾” 。
考查中,56.1%的受访者打算在“双十一”促销期间网购,16.9%的受访者不打算,27.0%的受访者示意不好说 。
受访者打算在“双十一”购买什么商品? 考查显示,服装、鞋帽类排在首位(51.6%),其次是数码、家电类(50.6%),接下来是:食品、饮料和酒类(29.6%),图书音像类(20.3%),化妆品、个人护理类(20.0%),箱包类(11.7%),母婴玩具类(8.8%),医药保健类(5.2%)等 。
与往年“双十一”不同,今年于丽的购物车里多了一些海外直邮商品 。她说,当前家里的日用品已足够, 可以趁着“ 廉价包邮” 机会购买喜爱的奢靡品和家用电器 。“一些国外品牌也开始进驻中国的电商平台,想买这些商品更容易了” 。
24.4%受访者自认是网上 冲动消费的“剁手族”
加入上一年的“双十一网购节”后,在浙江读书的陆飞示意今年不会再凑热烈 。“花了许多精力挑了半天,才发现购买规定很复杂,比方有些商品参加运动,有些不参加 。为了省这点钱何必呢?”他说 。
但在西安工作的吴婧则认为,“双十一”网购省的钱不只不过“丝毫” 。她介绍,上一年自己买的一件大衣,实体店报价要600多元,“双十一”打折时,该品牌网上官方旗舰店报价惟独369元 。“廉价好多啊,为何不买呢?”
考查显示,“廉价且为眼下所需”(49.6%)成为受访者加入“双十一网购节”的重要缘由 。其余缘由还有:“促销力度大、不买就亏了”(40.7%),“ 随便看看、想买就买”(25.2%),“满足消费欲望”(19.3%),“受购物 空气影响,追赶潮流”(13.3%)等 。
中国电子商务探究核心助理综合师姚建芳认为,“双十一”是各电商挑起的一个购物热点,作为用户关于一些特殊实惠的营销 模式是无奈抗拒的,更多的用户是受价格驱动而取舍与购买 。
考查显示,30.7%的受访者 担心“双十一”期间会 冲动消费、懊悔购买 。
于丽坦言,自己就属于一看网购账单就会哀嚎“再买就剁手”的人,“可有时候看到划算的商品着实忍不住,并且会为了包邮而凑单多买” 。
同样 担心自己 冲动消费的吴婧示意,今年“双十一”会紧紧看住钱包,提前锁定商品和店铺,不看其它的广告宣传,“否则月底信用卡账单一出来确定傻眼” 。
考查中,24.4%的受访者认为自己属于网上 冲动消费的“剁手族”,54.8%的人认为自己不是,20.8%的人示意不好说 。
“双十一”期间如何幸免当“剁手族”?61.7%的受访者提议慎重推断再购买,不跟风,45.2%的受访者认为应多考量商品的有用性,44.6%的受访者示意要提前锁定指标,货比三家,21.8%的受访者揭示买前想想钱包,量力而行 。
姚建芳提议,可提前列好购物清单,避开交易巅峰,取舍提前或延后购买 。“‘双十一’当天的价格也不定然是最廉价的,并且整体的购物体验可能不会太好” 。
虚假宣传、价格虚标成受访者“双十一”网购最 担心的问题
10月29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要支撑网购进展和农村电商配送,同时要改善消费环境,让群众“愿”消费 。
那么,受访者在“双十一”网购中最 担心的问题有哪些? 考查显示,54.2%的受访者 担心 虚假宣传、价格虚标,43.3%的受访者 担心快递爆仓、收货延迟,33.5%的受访者 担心网站、领取系统瘫痪,32.5%的受访者 担心预售商品不能七天无条件退换货,16.9%的受访者 担心网络欺骗 。
“之前买过一个U盘是假货 。与卖家商议,他让我退回去 。可退回去之后卖家把店关闭了 。最终是第三方平台用店家的保障金退的钱 。”这次网购 经历让吴婧 哭笑不得,“ 固然金钱上没什么损失,但用户体验很差 。”
针对这种状况,姚建芳提议,用户在购买时要看清卖家对商品的标注和注明,同时保留好购物凭证,以便投诉时举证 。卖家也要诚信经营,不要借促销的机会卖假货、次货,同时要改善商品售后和退换货服务的用户体验 。
中国人民大学商法探究所所长刘俊海认为,现在无因退货(7日无理由退货)正成为网购维权中一个新兴的焦点问题 。“无因退货权不只对用户有利,对企业也有利 。用户无因退货体验较好,就会扩充消费,增加企业的市场份额 。这原来便是双赢之举 。但有些企业只看到短期的利益,没有看到长工夫的、无形资产方面的利益” 。
针对用户 担心的问题,国家工商总局在10月31日约谈了阿里巴巴、京东商城、1号店、苏宁易购、亚马逊等10家电商企业,要求提防用先涨价后降价的步骤虚构优惠促销,确保“7日无理由退货”等法律规定得到切实执行 。
姚建芳认为,当前受市场趋导,价格是影响用户取舍的一个重要因素 。“但在下一阶段的电子商务市场,用户的取舍将不只仅受价格因素影响 。一些服务包含物流的便捷性及整体的流畅体验,才是影响用户的最重要因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