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帝企鹅变形记:开放与封闭 马化腾将左右下半生 |
珠江路在线
2012年6月11日
【
转载
】21世纪商业评论 编辑:
浏览次数:
|
本文标签:马化腾 |
21世纪商业评论封面
依靠海量消费者群,全面出击,“微”创新,腾讯成就了此前14年的辉煌 。而在开放与关闭、全能和聚焦中间,马化腾的取舍,将左右这只企鹅的下半生 。
作者:萧白
占有7.52亿活跃消费者,什么是腾讯不想做的,什么又是腾讯不能做的?关于腾讯控股(0700.HK)董事局主席马化腾来说,这是一个终极诘问 。
2012年5月18日,腾讯官方宣告的、其1998年缔造以来的第二次重大“组织架构革新”,仿佛给出了一些答案 。故意思的是,它的上一次“组织革新” 产生于缔造7年之后的2005年,距今又是一个7年 。
5月18日,马化腾在“致员工的一封信”中示意,此次革新“体现了公司面对当下和将来数年市场格局变迁的思量”,“我们盼望通过这次调整,更好地开掘腾讯的后劲,拥抱互联网将来的机会,指标包含:强化大社交网络;拥抱寰球网游 机会;发力挪移互联网;整合网络媒体平台;聚力哺育查找业务;推进电商扬帆远航;而且 加强制造新业务的威力 。”
固然马化腾称,“公司在业务方面对各个业务群的期许是:必须进一步开放思维,要有所为有所不为” 。但显然,腾讯给出的仍是一个以打造“企鹅帝国”为指标的“全能” 方案——强化现有核心业务(游戏和社交),抢占新兴业务先机(挪移互联网),打包弱势业务再图进展(电商、查找等) 。
过去14年,这家以“ 善于满足消费者需要”著称的中国互联网企业,向来在以“微创新”的 模式进行产品开发,并由此引发了来自整个互联网业界的“ 抄袭” 责备,不过,这只憨态可掬的“小企鹅”,依旧以让人难以相信的速度快捷成长为一个到处掠食的“帝企鹅” 。
那么,下一个14年,它是不是还能以同样的 模式接续前行?在市值跨过500亿美元门槛之后,它是不是接续实现对1000亿美元的超过?这家中国当前规模最大的互联网公司,是不是顺利向一家世界级互联网企业迈进?
事实是,在多年的“先 抄袭后超过”之后,腾讯的触角 几乎已经深刻到互联网产业的每一个角落,全民公敌般的存在,会引发外界对其“微创新”更为剧烈的道德批评和同寇仇忾 。而快捷扩张的另一个必定 后果就是,其日益庞杂的业务体系,不免参差不齐,在腾讯这棵疯长的“大树”上,已经结出了不少“ 香甜的果子” 。而且 。正如马化腾所言:“当团队规模变大后,很方便会滋生出一些大企业故障 。到底我们如何可以克服大企业病?”
更主要的是,假如“开放平台”最终进展为一场互联网产业的真正意思上的“地壳运动”——一次“绝对意思上的、全面的”产业革新,正如互联网之于微软,那么,这只身形臃肿并被视为“贪欲”的企鹅,将如何幸免重蹈恐龙的覆辙?
上述的全部疑难,马化腾均已在4月23日向KK(凯文 。凯利,《连线》 独创主编,《失控》作者)提出,并得到了让他中意的 答复 。不过,这次由腾讯主办的、影响甚大的对话,更像是对腾讯此次“ 革新”的一次背书 。
开放还是关闭,全能还是聚焦?马化腾给出的答案,兴许不只将影响腾讯的下一个7年、14年,甚至是这只企鹅的整个下半生 。
“微”创新
“业界有什么更新,我们就跟进 。我们不认为这就是“ 抄袭” 。我们的用意就是服务消费者,做好服务就OK了 。我们向来不认为,这种跟进是不好的行为 。”
2001年,腾讯的营业收入为人民币0.49亿元,净利润0.1亿元;2011年,这两个数字为285亿元和102亿元 。10年,收入剧增580倍,而其市值,也从2004年6月香港面市时的73.6亿港元,一路飙升至当前的3860亿港元 。
中国互联网产业过去10年的快捷进展,无疑是这一神话最好的注脚,但在外界看来,腾讯1998年缔造至今始终秉承的“先 抄袭后超过”的业务策略,才是其可以成为少数最顺利互联网公司的主要缘由 。固然,在腾讯内部,这一“先抄后超”策略,在“ 所有以消费者价格为依归”的经营理念之下被正当化了 。
“业界有什么更新,我们就跟进 。我们不认为这就是‘ 抄袭’ 。我们的用意就是服务消费者,做好服务就OK了 。我们向来不认为,这种跟进是不好的行为 。”2012年3月,谈及腾讯的产品开发,一位腾讯内部人士对本刊记者称 。
这位人士回顾说,“一开始大家都用ICQ(1996年11月以色列Mirabilis公司推出的寰球第一款‘即时通信软件’),1999年头我们就做了个OICQ 。而在最原始的竞争中,我们最终脱颖而出,由于我们重视消费者体验 。首先,我们的安装包很小(当时网速很慢) 。第二,第一版OICQ就有头像,而ICQ没有 。第三,OICQ能发送离线信息 。第四,OICQ的好友列表,铺开列表时有动画动机和音效 。此外,OICQ当时还有一个很主要的体验就是‘看谁在线上’” 。
显然,作为腾讯过去14年最为顺利、最为核心的产品,OICQ(后于2001年更名为“QQ”),不只为腾讯日后宏大的业务体系打下了坚实的根底,也为其后来的产品开发提供了路径参考,腾讯内部称之为“微创新” 。
“腾讯从一开始就有了‘微创新’ 。IM(即时通信)不是我们创造的,但我们做到了极致 。”前述腾讯内部人士称,“微创新,强调的是跟进、超过两种威力,在既有的产品上做改良和演变 。”
不过,当时,OICQ只不过一款免费下载 使用的软件,固然在不到一年工夫内就进展了500万注册消费者,但这并没有给腾讯带来事实的收益 。而且,随着OICQ消费者的快捷增进,腾讯的成本也在不停添加,其中最主要的是“服务器托管费” 。据称,马化腾当时“到处去蹭别人的服务器用”,甚至“把程序偷偷装进别人的服务器里运行” 。
“后来,我们开始考量收入的问题了 。我们开始开发一些新服务,比方,在QQ上面 可以给手机发短信,我们收取费用,和挪移分成 。”上述人士说,这就是腾讯早期的盈利模式 。2001年,在腾讯0.49亿元的总收入当中,有0.38亿元(占比77%)来自“挪移及电信增值服务”(除了短信,还包含“音乐、图片、游戏下载”等) 。
固然,马化腾出身电信系统,但腾讯关于经营商的适度依赖,显然是他不能承受的 。寻觅新的收入起源,成为马化腾当时最为紧迫的使命,而他手中最主要的筹码,就是免费却宏大的QQ消费者群 。2001年底,QQ的注册账户已高达9320万,而“最高同时在线账户数”则高达190万 。
“当时,在QQ上插根扁担都能开花 。”上述腾讯内部人士称,“为了添加收入,我们主要是依赖QQ平台去进展其它业务,如QQ空间、QQ游戏等”,“我们的QQ平台为其它平台输送了超多的消费者,最终进展出了社交、沟通、媒体、游戏等四个平台” 。而腾讯进展其它业务的 模式,固然是“微创新” 。
“从QQ游戏平台上线那天起,联众的失败就已经注定了 。”多年以后,联众 独创人鲍岳桥对媒体称,他 可以说是腾讯进展历史上最知名的“苦主” 。作为中国最早做游戏平台的公司,也是最早实现赢利的中国互联网企业,联众一度占有“在线棋牌游戏市场”85%以上的份额 。
不过,2003年8月,当腾讯推出QQ游戏时,鲍岳桥发现,QQ游戏 几乎就是联众游戏的翻版 。但在愤慨之余,“感到惊险很大”的他首先想到的是“ 积极低头”寻求合作,于是他立即赶赴深圳约见马化腾,但却受到了回绝 。“现在想来,那时候是太天真了 。”鲍岳桥说,“与大型网游不同,棋牌类游戏规定固定,没有技术门槛,发烧友又与QQ消费者高度重合,腾讯很方便摹仿 。”
正如前述腾讯人士所言,那是一个“在QQ上插根扁担都能开花”的年代,在已经占有宏大消费者群的前提下,相比与联众合作甚至收购联众,在其“既有产品” 根底上进行“微创新”,显然是一种更为经济的 模式 。“我们快捷探究对手的特色 。我们快捷公布,再快捷批改,不停公布新版本,晋升产品消费者体验 。”上述人士称,“我们的优势就是,宏大的消费者群和关系链渠道 。比方,在QQ游戏中,在斗地主的时候,你 可以把好友拉进来玩 。但在联众上,这种事件是不可能的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