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宅老虎与雷柏T1触控鼠不得不说的故事 |
(2010-5-24)
|
多点触控技术始于1982年由多伦多大学发明的感应食指指压的多点触控屏幕。同年贝尔实验室发表了首份探讨触控技术的学术文献。以此为契机,看似魔幻的触控技术与我们的生活便越来越近了。
1984年,贝尔实验室研制出一种能够以多于一只手控制改变画面的触屏。同时上述于多伦多大学的一组开发人员终止了相关硬件技术的研发,把研发方向转移至软件及界面上,期望能接续贝尔实验室的研发工作。同年,微软开始研究该领域。 1991年此项技控取得重大突破,当Pierre Wellner发表的一份文件,他对多点触控 “数码服务台”,即支持多手指的提案(这为后来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研制出一种名为数码桌面的触屏技术, 容许使用者同时以多个指头触控及拉动触屏内的影像。 1999年,“约翰埃利亚斯”和“鲁尼韦斯特曼”生产了的多点触控产品包括iGesture板和多点触控键盘。经过多年,维持专利的iGesture板和多点触控键盘,在2005年被苹果电脑收购。 2006年,Siggraph大会上,纽约大学的Jefferson Y Han教授向众人演示最新成果,其领导研发的新型触摸屏可由双手同时操作,并且支持多人同时操作。利用该技术,Jefferson Y Han在36英寸×27英寸大小的屏幕上,同时利用多只手指(姆指似乎还无法感应到),在屏幕上画出了好几根线条。与普通的触摸屏技术所不同的是,它同时可以有多个触摸热点得到响应,而且响应时间非常短——小于0.1秒。 2007年,“苹果”及“微软”分别发表了应用多点触控技术的产品及计划,令该技术开始进入主流的应用。这种输入界面让使用者能大大扩大可操纵的比例言,引起大众对使用多点触控技术的兴趣。
触控技术(Projected Capacitive)原理是透过捕捉电极间的电容变化,进行触控位置侦测。由于人体本身是一个导体,因此当人体靠近电极时,手指与电极之间的电容值会增加,此时只要查出哪条线的静电容量变大,就可得知是哪个点被触控了。 在键鼠外设市场领域,除了苹果率先推出了Magic Mouse这款多点触控鼠标后,雷柏T1是市面上首款采用2.4G无线技术的多点触控鼠标,而且兼容性更强(Magic Mouse采用蓝牙技术,而且只能用于苹果Mac操作系统)。
和所有用户一样,宅老虎也关心多点触控能够在体验上能够有什么突破,所以先来近距离看看雷柏T1触控鼠标。 |
![]() |
百度中 宅老虎与雷柏T1触控鼠不得不说的故事 相关内容 |
![]() |
Google搜索中 宅老虎与雷柏T1触控鼠不得不说的故事 相关内容 |
![]() |
雅虎中 宅老虎与雷柏T1触控鼠不得不说的故事 相关内容 |
![]() |
Sogou搜索中 宅老虎与雷柏T1触控鼠不得不说的故事 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