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探讨DB2表连接原理 |
本文标签:DB2表连接 DB2表连接操作是我们经常可以见到的,下文对DB2表连接原理作了详尽的阐述分析,如果您对此方面感兴趣的话,不妨一看 。 在DB2中,优化器可以选择嵌套连接或合并连接,如果得到正确支持的话,还可以选择散列连接 。如果系统调优得正确,散列连接可显著提高某些查询的性能 。DB2优化器可以在执行连接时选择不同方法:在缺省情况下,它在嵌套循环连接(nested loop join)与合并连接(merge join)之间选择 。当设置了特殊环境变量时,它还可以选择散列连接(hash join) 。 两个表之间的连接是这样操作的:将一个表中的行与另一个表中的行并置在一起 。另外,可以指定条件以定义并置哪些行 。为执行这一操作,DB2 可以选择不同的连接方法 。在连接两个表时,无论使用哪种连接方法,总有一个表被选为外表(outer table)而另一个表被选为内表(inner table) 。优化器根据所选连接方法的成本和类型决定哪个是外表、哪个是内表 。首先访问外表,并且只扫描一次 。根据连接的类型和存在的索引,可以多次扫描内表 。还有一点也很重要,要记住即使您试图连接两个以上的表,优化器也将每次只连接两个表,并在必要时保存中间结果 。要理解散列连接方法的优势,先理解其它连接方法的工作原理也很重要 。 嵌套循环连接 扫描内表 。即,读取内表中的每一行,并且针对该行决定是否应将其与正在考虑的外表中的行相连接 。 在嵌套循环连接中,决定哪个是外表、哪个是内表非常重要,因为外表只扫描一次,而针对外表中的每一行,都要访问一次内表 。正如前面提到的那样,优化器用成本模型来决定谁是外表谁是内表 。优化器做此决定时会考虑几个因素: 表的大小 合并连接 同时扫描两个表,以查找匹配行 。外表和内表都只扫描一次,除非外表中有重复的值,那样的话可能要再次扫描内表的某些部分 。因为表通常只被扫描一次,所以决定哪个是外表、哪个是内表不象在其它连接方法中那么重要 。尽管如此,由于可能有重复的值,所以优化器通常选择重复值较少的表作为外表 。但是,优化器最终还是使用成本模型来决定谁是外表谁是内表 。 散列连接 对于散列连接,首先扫描内表(也称为构建表,bulid table),表中的行被复制到内存缓冲区 。根据“散列代码(hash code)”,这些缓冲区被分为几个分区,散列代码是根据连接谓词中的列计算出来的 。如果内存中没有足够的空间容纳整个表,则有些分区被写入磁盘上的临时表 。然后扫描外表(称为探测表,probe table) 。对于探测表中的每一行,对连接列应用同一散列算法 。如果所获得的散列代码与构建行的散列代码相匹配,则比较实际的连接列 。如果与探测表行匹配的分区在内存中,则比较会立即进行 。如果分区被写入临时表,则探测行也被写入临时表 。最后,处理包含同一分区中的行的临时表以进行匹配 。 由于将构建表保存在内存中所具有的好处,优化器通常选择较小的表作为构建表,以避免必须将该表溢出(spill)到磁盘上 。但是,要再次强调的是,成本模型最终决定哪个表是内表、哪个表是外表 。 选择哪种连接方法? 同样地,与合并连接相比,散列连接似乎是更好的选择,因为它不需要在执行前对输入表排序,但如果我们需要保持外表中行的次序,则合并连接或嵌套循环连接可能是更好的选择 — 散列连接不能保证维持次序,因为它可能溢出到磁盘而那样会破坏次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