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黄章复出背后:风光的小米刺激了魅族 |
2014年2月8日
【
转载
】 编辑:
浏览次数:
|
本文标签:黄章 小米 |
有人把小米和魅族的关系比作后浪和前浪,丝毫都不为过——当年,魅族 独创人、董事长黄章提出的网络 流传和粉丝文化,开了国内手机厂商之先河 。如今,小米 独创人雷军把这一手法 使用得炉火纯青,把小米手机做成了炙手可热的品牌 。
魅族开始求变,在很大程度上是受了小米的刺激 。
原已退出日常治理的黄章决定再一次回到魅族公司上班,而风生水起的小米则向来是由雷军全权把控;魅族决定融资,而小米已 通过了几轮融资,估值也飙升到了百亿美元的级别;魅族决定把“一代一机”的产品面市 模式改为“一代三机”, 构成高中低档的组合,而小米早已适时调整了产品策略;魅族 方案进军美国市场,而还没有踏出国门的小米已经成为了美国资本市场的重点关注对象 。
小米已经如此红火了,魅族只能变 。只是,在这个营销和产品一样主要的新时代,魅族 兴许还会遇到种种意想不到的阻力,想要达到预期的 指标并非易事 。
阻力一: 产品策略的调整
黄章一手打造的魅族手机,最初是以摹仿苹果手机而 驰名,其产品策略也是仿照苹果的“一代一机” 。多年后的今日,苹果手机那种“一代一机”的产品策略已经不是制胜法宝了,也 无奈满足如今智能手机市场的多样化需要 。
和魅族一样带有摹仿苹果痕迹的小米手机,已经适时调整了产品策略,以“小米”和“红米” 双管齐下,占领不同档位的市场 。现在,魅族也在筹备转变原有的产品策略, 方案把产品面市 模式改为“一代三机”, 构成高、中、低不同档位的产品组合 。
这种调整,关于魅族来说是有风险的 。一方面,魅族原来的铁杆粉丝能不能 承受这样的产品 变迁?反正小米在转变产品策略之后,就遇到过粉丝的 报怨和 争吵 。另一方面,魅族的研发、生产、营销团队能不能跟上产品策略调整的脚步?这还有待市场的 测验 。
阻力二:营销模式的转变
当年,黄章提出的网络 流传和粉丝文化, 创始了国内手机厂商的先河,但黄章本人却极少在媒体和公开场合露面 。曾经有记者调侃说,假如想要找到黄章,在魅族论坛里对骂几句就 可以了 。
黄章这种低调的治理 格调,已经不 合适如今移动互联网时代了 。国内不少手机厂商的治理者都意识到,手机营销不 惟独要利用互联网,更需要有一个小米雷军这样的核心人物去运作,或者说是炒作,被称为“余大嘴”的华为终端最高治理人余承东,便是一例 。
黄章应该最懂营销,但他的营销手法却被后来者拿去 弘扬光大了 。黄章的这次复出,只是再一次介入魅族的日常治理,还是要真正走到台前、高调地为魅族手机做营销, 所有都尚未可知 。
即便黄章开始变得高调,其营销手法是不是得当也有待考验 。上一年,黄章关于中移动定制机政策的炮轰,让魅族站到了风口浪尖,看似处于弱者地位的魅族并没有在舆论中 获得优势,反而多位业内人士表态不认可魅族对中移动的 责备 。
阻力三:海外市场的门槛
魅族在上一年年底就 表露了想要进军美国市场的 用意 。在2014年的CES消费电子展上,魅族旗舰手机MX3首次在美国亮相,同时魅族还 宣告这款手机将于今年三季度登陆美国市场 。
国内品牌手机要想进军美国市场是需要积存和 机会的:中兴在美国市场的 成就得益于其多年来打下的与本地 经营商的良好关系;联想 兴许会 凭仗方才收购的摩托罗拉的积淀开辟美国市场;小米 比较特别,它既没有面市,其产品触角也还没有真正伸向海外,但据纽约一家财经媒体记者说,因为小米在中国市场的进展势头,美国投资者极为关注这家新兴的中国公司 。
可见,要想进军美国这个高门槛的智能手机市场,魅族还需要做好充足的 预备,不 惟独找到一个适当的 打破口,还需要产品、营销两手抓 。
不过,随着微软收购诺基亚、联想收购摩托罗拉、索尼开始 专一于智能手机和平板…… 寰球智能手机市场的竞争已经变得更加难以捉摸,魅族 是不是如愿?
有人把小米和魅族的关系比作后浪和前浪,丝毫都不为过——当年,魅族 独创人、董事长黄章提出的网络 流传和粉丝文化,开了国内手机厂商之先河 。如今,小米 独创人雷军把这一手法 使用得炉火纯青,把小米手机做成了炙手可热的品牌 。
魅族开始求变,在很大程度上是受了小米的刺激 。
原已退出日常治理的黄章决定再一次回到魅族公司上班,而风生水起的小米则向来是由雷军全权把控;魅族决定融资,而小米已 通过了几轮融资,估值也飙升到了百亿美元的级别;魅族决定把“一代一机”的产品面市 模式改为“一代三机”, 构成高中低档的组合,而小米早已适时调整了产品策略;魅族 方案进军美国市场,而还没有踏出国门的小米已经成为了美国资本市场的重点关注对象 。
小米已经如此红火了,魅族只能变 。只是,在这个营销和产品一样主要的新时代,魅族 兴许还会遇到种种意想不到的阻力,想要达到预期的 指标并非易事 。
阻力一: 产品策略的调整
黄章一手打造的魅族手机,最初是以摹仿苹果手机而 驰名,其产品策略也是仿照苹果的“一代一机” 。多年后的今日,苹果手机那种“一代一机”的产品策略已经不是制胜法宝了,也 无奈满足如今智能手机市场的多样化需要 。
和魅族一样带有摹仿苹果痕迹的小米手机,已经适时调整了产品策略,以“小米”和“红米” 双管齐下,占领不同档位的市场 。现在,魅族也在筹备转变原有的产品策略, 方案把产品面市 模式改为“一代三机”, 构成高、中、低不同档位的产品组合 。
这种调整,关于魅族来说是有风险的 。一方面,魅族原来的铁杆粉丝能不能 承受这样的产品 变迁?反正小米在转变产品策略之后,就遇到过粉丝的 报怨和 争吵 。另一方面,魅族的研发、生产、营销团队能不能跟上产品策略调整的脚步?这还有待市场的 测验 。
阻力二:营销模式的转变
当年,黄章提出的网络 流传和粉丝文化, 创始了国内手机厂商的先河,但黄章本人却极少在媒体和公开场合露面 。曾经有记者调侃说,假如想要找到黄章,在魅族论坛里对骂几句就 可以了 。
黄章这种低调的治理 格调,已经不 合适如今移动互联网时代了 。国内不少手机厂商的治理者都意识到,手机营销不 惟独要利用互联网,更需要有一个小米雷军这样的核心人物去运作,或者说是炒作,被称为“余大嘴”的华为终端最高治理人余承东,便是一例 。
黄章应该最懂营销,但他的营销手法却被后来者拿去 弘扬光大了 。黄章的这次复出,只是再一次介入魅族的日常治理,还是要真正走到台前、高调地为魅族手机做营销, 所有都尚未可知 。
即便黄章开始变得高调,其营销手法是不是得当也有待考验 。上一年,黄章关于中移动定制机政策的炮轰,让魅族站到了风口浪尖,看似处于弱者地位的魅族并没有在舆论中 获得优势,反而多位业内人士表态不认可魅族对中移动的 责备 。
阻力三:海外市场的门槛
魅族在上一年年底就 表露了想要进军美国市场的 用意 。在2014年的CES消费电子展上,魅族旗舰手机MX3首次在美国亮相,同时魅族还 宣告这款手机将于今年三季度登陆美国市场 。
国内品牌手机要想进军美国市场是需要积存和 机会的:中兴在美国市场的 成就得益于其多年来打下的与本地 经营商的良好关系;联想 兴许会 凭仗方才收购的摩托罗拉的积淀开辟美国市场;小米 比较特别,它既没有面市,其产品触角也还没有真正伸向海外,但据纽约一家财经媒体记者说,因为小米在中国市场的进展势头,美国投资者极为关注这家新兴的中国公司 。
可见,要想进军美国这个高门槛的智能手机市场,魅族还需要做好充足的 预备,不 惟独找到一个适当的 打破口,还需要产品、营销两手抓 。
不过,随着微软收购诺基亚、联想收购摩托罗拉、索尼开始 专一于智能手机和平板…… 寰球智能手机市场的竞争已经变得更加难以捉摸,魅族 是不是如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