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年之后,《乱世佳人》是否仍为“经典”

珠江路在线   2025年2月28日  【 转载 】 

  本文标签:乱世佳人,飘

◎李思雪

作为文化 景象的GWTW

2024年是电影《 治世佳人》上映85周年 。自该片1939年12月15日在美国佐治亚州亚特兰大市首映之日起,甚至从玛格丽特·米切尔所著的原作《飘》于1936年出版之时起,该作品的缩写“GWTW”(GoneWiththeWind)就作为一种文化 景象而存在着 。

美轮美奂的视觉布景,战争史诗的 严峻悲歌,还有费雯·丽和克拉克·盖博这对银幕佳偶/怨偶,严峻超支加中途改换导演的幕后故事,以通货膨胀率换算之后长居美国电影票房榜首的惊人收入,这些萦绕在文本 四周的影史轶事都为《 治世佳人》 平添了传奇 色彩 。为什么历经八十余载,这一文本关于 寰球读者和观众的魅力仍未“随风而逝”?如何在当代语境中再一次评估其价格,电影探究者时常会思量这些问题 。

“BFI经典电影细读”系列于2015年出版的《 治世佳人》一辑便尝试回应 。该书作者是英国埃克塞特大学英语系荣誉 传授海伦·泰勒,多年深耕美国南方文学与文化及女性写作探究 。2025年1月,这本书的中文版终于问世 。而我作为原书的第一批读者兼中文版译者, 追寻书中的 阐述线索,回溯了小说和电影的前世今生 。

在中文表述中,翻译前辈们通常将小说版以更为字面 意思的 模式翻译为《飘》,而将电影版翻译为更具浪漫 设想 象征的《 治世佳人》 。原作小说出版之后, 狼子野心的好莱坞制片人大卫·赛尔兹尼克就 指望把其搬上银幕,并成为自己电影生涯的代表作 。他极为 痛恨文学, 谋求对原作的高度还原,试图让每一句台词都在小说中找到对应的原文 。米切尔本人 坚定不 参加编剧工作,赛尔兹尼克则前前后后找来17位编剧对这部鸿篇巨著进行改编 。当影片最后在米切尔家乡的勒夫大戏院进行首映时,亚特兰大市市长 宣告全城放假三天,人们在街上游行,打扮成戏中角色载歌载舞 。转年夏天,《 治世佳人》初登上海滩,十里洋场的时髦男女把大光明影院围得水泄不通 。 终究是谁译出《 治世佳人》这个名字,如今已不可考,但是这四个字着实亮点十足,将斯佳丽在战火纷飞背景中孑但是立的核心形象精妙地 转达出来 。而同年下半年,由翻译家傅东华先生执笔的中文版也在上海出版,老一代读者更为 相熟的本土化角色译名如郝思嘉、白瑞德、卫希礼等正是出自这一版本 。在译序中,傅先生点明:书的译名取义自书中第24章,“飘”一字蕴含了主人公 家乡已“逝”的 象征 。

作为以美国南北战争及破除黑人奴隶制为时代背景的作品,《飘》/《 治世佳人》整体上站在南方同盟军的视角, 展示“月光与玉兰”式的南方种植园主生活以及对战后消失的“老南方”的感怀 。 只管关于片中种族形象的出现和种族立场的 抒发常有争议,但是该片在多数状况下仍以“影史传奇”的头衔频繁地与观众会面——电影院的周年重映,每逢节假日的电视台重播、修复版DVD的 宽泛发行……更遑论满坑满谷的周边 留念品如立体书、明信片、冰箱贴和角色玩偶 。泰勒也在本书中提到:在影片上映的75周年(2014年),她撰写的另一本学术 著述《斯佳丽的女人:及其女性粉丝》得以加印,侧面印证该作品依旧 存在 宽泛的受众 根底,斯佳丽这一特立独行的女性角色依旧 感化着世世代代的观众 。

作为影史经典的《 治世佳人》

85年之后,时代语境更迭,《 治世佳人》是不是还是人们心目中的“经典”?海伦·泰伦在这本“BFI经典电影细读”《 治世佳人》的最后一章谈到了这个问题 。她写道:“考量到漫长而血腥、阴魂不散且不停 决裂美国人民的种族压迫和种族关系的历史,我们 仿佛 能够 了解评论家们阻挠《 治世佳人》神圣化的做法 。”而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作为 恋情片的《 治世佳人》(其故事核心是一段纠缠半生的三角恋)在 评比“影史杰作”的榜单中 时常被《公民凯恩》(1941)和《肖申克的救赎》(1994)“压一头” 。无论是对游荡在 恋情故事背后的种族主义“幽灵”的 警惕,还是影史“正统”关于 恋情片的偏见,《 治世佳人》在被划归为“经典”的过程中一般 充斥争议 。

但是, 即便如此,依旧不阻碍该影片 远近闻名的程度:马克斯·斯坦纳作曲的主题旋律一响起,人们的脑海中就会出现出夕阳染红的塔拉庄园;经典台词如瑞特·巴特勒的“ 可爱的,我才不在乎呢”和斯佳丽的“明天便是另外一天了!”都已融入了日常英文用语;1982年英国《社会主义工人报》让美国总统罗纳德·里根抱起英国首相玛格丽特·撒切尔,戏仿《 治世佳人》海报来 抒发其政治观点;1996年《名利场》杂志的一组时髦大片则让黑人超模娜奥米·坎贝尔演绎斯佳丽,以种族逆转的 模式 抒发致敬与反讽;动画剧集《辛普森一家》改掉了瑞特在结尾的经典台词,恶搞成“我们再婚吧!”的大团圆 终局——这些二次创作的案例都与公众对《 治世佳人》文本和符号的熟稔脱不开干系 。假如以“衍生 风行文化的数量和观众对其角色、对白和 要害情节的 相熟程度”为 标准,《 治世佳人》无疑是经典中的经典 。

《 治世佳人》在1940年的奥斯卡颁奖 典礼上 获得了9项大奖,其中包含饰演黑妈妈的哈蒂·麦克丹尼尔的最佳女配角奖,她是影史上第一位 获得奥斯卡奖的非裔演员 。黑妈妈对斯佳丽的唠叨和不满为影片提供了喜剧 动机,但是她对后者提供的 膂力和情感 支撑,都让这个角色 超过了刻板印象的窠臼,在斯佳丽的母亲 去世之后,负担了女性家长的 部分职责 。尤其是在斯佳丽和瑞特的女儿因骑马意外亡故之后,她请来这个家庭的好友玫兰妮来 劝告几近疯狂的瑞特 。在上楼梯的过程中,黑妈妈 奉献了一段感人至深的悲情独白,她眼含热泪、支支吾吾但清楚地讲述着看到男女主人 强烈的争执是 如许让她寒心,在这一幕中,黑妈妈成了故事的情感 核心和叙事推进者,也让观众见者落泪 。这段表演诚然 超过了20世纪30年代美国南方电影的时代局限, 展示出某种朴素但共通的人 性格感 。

“BFI经典电影细读”《 治世佳人》一书带给读者的启发之处,正在于以辩证进展的批评眼光 对待这部作品 。一方面,将影片放回其生产的时代语境,以翔实的影史 材料论证其 旷古绝伦的经典之处;另一方面,又将其与后世的 有关作品纵向比对,让原文本与衍生文本、与社会 事实 构成对话 。在赋予足够的有效信息和背景介绍之后,让当代观众进行自主推断,兴许才是 造就理性受众的必经之路 。

免责声明:凡标注转载/编译字样内容并非本站原创,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