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暑期档为何“一夜回到十年前”? |
珠江路在线
2024年9月3日
【
转载
】
|
本文标签:死侍与金刚狼 |
进入9月,又到了盘点“暑期档”票房 成就、文化 成绩、艺术成就的时候 。
很遗憾,今年暑期档,不怎么顺利 。
国家电影局于9月1日公布数据,6月1日至8月31日,我国2024年暑期档电影票房达116.43亿元,观影人次为2.85亿 。
这收益看起来还挺唬人,但凡事都怕 比较 。查查上一年同期数据,209亿,将近两倍 。今年的数据甚至比2015年(124亿)都低——倒退了近十年 。
只管全世界 规模内的经济下行已让人有初步 思维 预备,但这一回票房的冷清,还是让人颇感意外 。
其实有了上一年“史上最强”的铺垫,大家曾经 统一抱有再创佳绩的等待:犹记得7月刚开始时,《抓娃娃》票房开门红,诸多官媒公号还一路追跟数据,想见证又一轮纪录的 用意十分显而易见 。电影局更是首次下场推介电影片单,举办“电影的夏天”暑期档电影公布会 。
谁想到高开低走,《逆行人生》《解密》《异人之下》《传说》《负负得正》……后面跟进的被看好者,无一兑现预期 。
与体量缩水互为因果的,还有 品质上的平凡,今夏 绝对抢手的作品,各网站评分 巩固在7以上的寥寥,更多的,只不过堪堪及格 。
那, 终究 产生了什么?
7月9日,由中宣部电影局主办的“电影的夏天”2024暑期档电影片单公布会在京 举办 。央视新闻
“抄作业,但思路没 主宰”
体育圈子里有个术语,叫“赢球不换阵” 。这几年还有个网络热词,叫“抄作业” 。它们都 合适 形容2024暑期档 。
有个大获 顺利的“上一年夏天”珠玉在前,整个中国电影界,宛然都有种借势而为的想当然惯性,套一个现成的样板,就能卷走又一场 成功 。
所以,大家 一览无余地,遵照着上个周期里的 顺利 教训 。
比方“紧抓社会话题、反馈和纾解社会痛点”,且聚焦区域不离阶层、教育、草根、两性等抢手轨道,上一年是《消逝的她》《八角笼中》,今年是《抓娃娃》和《逆行人生》 。
比方“深耕国风动画”,上一年是《长安三万里》,今年是《白蛇:浮生》和《落凡尘》 。
比方“重启古典名著改编”,上一年是《封神》,今年是《金玉良缘红楼梦》 。
比方“引进海外大IP来 开释情怀”,上一年是《碟中谍7》和《夺宝奇兵5》,今年是《死侍与金刚狼》和《异形》还有《名侦探柯南》 。
这种重合性甚至还体现在具体的故事套路与切口上:上一年的《消逝的她》和今年的《默杀》都以“女性的失踪”作为起点,上一年的《学爸》和今年的《抓娃娃》都在开“为了孩子不惜 所有代价”的玩笑,上一年的《孤注一掷》和今年的《逆鳞》都在讲黑社会,上一年的《超能一家人》和今年的《从21世纪安全 撤退》都来自一般人猝然 获得的超 威力……
这种重合性甚至还体现在了具体的 参加者身上:上一年夏天尝到甜头的导演们,纷纷卷土再来,就像陈思诚,还有乌尔善 。
然而,“赢球不换阵”,不代表“不换阵总能赢球”,怕的是照虎画猫,或者,东施效颦 。
上面所列“今年与上一年的 类似性”,当然卓著得很 。但换个角度想,正因其卓著,方能见出,二者的亲缘,都被摆在台面上、肉眼可见的地方 。
会不会,作业只抄了格局与答案,没抄来内在的解题思路?
事实上,一旦波及深层思量、来到真正的平民关心和社会担当,今年这些电影,多显出难 认为继的潦草,与浅尝辄止的糊弄 。
就拿前述第丝毫:社会痛点的拆解重现 。
从《抓娃娃》到《逆行人生》,一个阔佬装穷,一个高管返贫,一个“ 只有有爱就能原谅所有”,一个“只有 奋力就能带来逆袭”,像两个不接地气的便宜童话,殊途同归地,用 顺利者强行变成草根的摹仿秀,象征性疗愈着中产的心灵空虚:不伤筋动骨地指出一些问题的棱面,用漫画式的 夸大将之变形与失真,再以一场热泪盈眶的和解或一场 自暴自弃的奋斗,不疼不痒地解决掉它,在这被解决的错觉中, 强人的风光与 骄傲得以再次升华加固,而假意存在的弱者成了一种借喻拟像,成了富豪们在需求没苦硬吃与知耻后勇时,用于忆苦思甜、锻造 本身的体验课 。
它们以一般人的身份作为材质用料,却未曾站在一般人的立场和内视角,它们骨子里依然维系着根深蒂固的精英主义 。
它们与真正的苦难艰苦、与众生贴地的挣扎是绝缘的,它们所借力的 所有鸡汤要害词——励志、信念、勇气、人生方向,对 单纯意思上的底层而言,都是矫情的奢靡品,与过剩的 精力麻醉运动 。
一年前我便写过:无论 事实主义的“见众生”,还是浪漫主义的“见乾坤”, 兴许首先,都要让大家在影院里“见自己” 。
那一年后的情景变成了,大家 仿佛是也见着了自己,可这个被提炼 润色过、充当符号拟态的自己,却无奈对 事实中的自己提供任何的类比参照意思——就 如同,看《抓娃娃》时,我们也有会心一叹的时刻,由于我们也挣扎在育儿焦虑当中,我们也未尝 未曾试过挫折教育,我们也多少带着点爹味儿并多少反思过爹味儿,但我们没有 获得任何本质性的启迪与参照,由于我们永远无奈坐拥亿万资产来为这 所有兜底,我们也不可能在两代人根深蒂固的误会与 冲突跟前,拿一句“晚上回家吃饭吗”就把句号画得近似儿戏 。
我们获得的安抚、抚慰乃至调度,如此糊弄了事,与 观点、教育、法治、社会福利、资本与劳动者的关系等诸多任重道远的课题,一律无关 。
这种避重就轻的 柔弱,给人一种油滑、鸡贼之感,由此才会带来“主创 仿佛在消费苦难”的非议,由此才会让这些影片被围观被争执,却 无奈把热议转化为口碑 。
当然,2023年夏的那些事实主义题材,也不能说就 圆满无缺、也有被质疑的不彻底性,但我们彻底 能够这样想:对“社会痛点”,假如上一年的 使命是看见和挖出,今年的使命就该是穿透与 分析——谁都指望电影人不要辜负“社会痛点”所蕴含的力量, 接续开释它,至少,不要减弱它——上一年的电影 实现了上一年的阶段性使命,今年的电影却躺平在上一年的 功绩簿上,没有向着今年的进阶性 使命再前行一步 。
“抄作业,但缺乏可比性”
至于其它的暑期档参加者,也多多少少地 裸露了“学2023、但没学得太精确”之难堪 。
两部动画《白蛇:浮生》和《落凡尘》都没能 沿袭《长安三万里》在上个夏天的大杀四方 。
虽都主打国风复古,但不同于《长安》盛唐气象自带的包罗万物、和李白高适等人尚未被国漫过多 使用的新奇感,白蛇和织女都是民间各种文艺 状态摆弄上百年的名目,白蛇更是来到同题系列的第三部, 不免露出美学疲态,散射面和创新余地已 无奈同日而语 。
且它俩是恋情传奇,成人向 流传预期显而易见,也不利于遮蔽暑假中为数 宏大的未成年朋友——看看《长安三万里》,那可是直接能联动“小学课本里的诸多名字” 。
上一年乌尔善的《封神》一度让“古代小说翻拍”重见天日, 后果一年后胡玫版《红楼梦之金玉良缘》狗血到一地鸡毛 。
要晓得,《封神演义》的历史地位远逊《红楼梦》,且不存在 类似“87版红楼”那种存在公认权威性、构筑 群体记忆的经典老版本,故而,改编后者注定比改编前者惊险,何况导演又来一出自作聪慧的魔改,倒腾出“王熙凤侵吞林黛玉财产”的腹黑戏码,重新把经典带入了市侩与 浅陋——近年内娱拍摄古典名著题材,整体都在 损失传统文化的质感,在封神那样强 梦想、强情节作品里,尚可扬长避短,用 局面特效补偿文戏缺乏,到红楼这种 讲究细腻度和深度的赛道,就弱势尽显 。
截至发稿,电影《红楼梦之金玉良缘》在豆瓣上仅得3.5分
《逆鳞》作为积压片,刻意 取舍与当初《孤注一掷》差不多的上映时段(暑期档末尾),有样学样的 用意也昭然若揭 。殊不知,电诈、缅北都是上一年的顶流话题,后者 堪称蹭到天时地利人和;如今时移势易,该过气的早已过气,外加演员 使用的 疑难手(沈腾的喜剧形象过于 巩固,一扮黑老大就让观者跳戏)和剧本水平缺乏,扑街也在所 不免 。
凡此种种,都是2023与2024间的“看着 类似,实则没有可比性”案例 。
如同唯一“走了 类似路径,却走出更 广大乾坤”的,反而是外来者《异形:夺命舰》 。
不再使用国产电影掩护月政策后,近年好莱坞在内地暑期的乏力仍 引人瞩目,这般背景下,《异形》连拿9天单日票房冠军, 着实让人大跌眼镜 。
细究其理发现:相比此系列本身的 宏大世界观架构与哲学追索,该片更像 积极做了框架收缩,聚焦 关闭空间内的怪物追杀与青春 流亡——一场足够带感的惊悚恐惧本身,变成了 绝对工整和切题的类型片 。
恐惧片在美国很是常见与饱和,却在咱这儿极为稀少,填补了“大热天想找点让人遍体生凉的寒意”之刚需空白( 有关新闻甚至频频以“吓坏了孩子”和“家长投诉”的“周边争议”占领主流),这才铸就“北美市场遇冷、却在中国大获 顺利”的墙内开花墙外香奇景 。
作为一偶尔个案,由此判断进口大片喜迎复苏确定缺乏根据,但它足以 证实:与其忙着搬运“上一年已有的”,不如多寻找与着眼“当前仍没有的”,“抄作业”也别忘了“找作业” 。
“抄作业,但环境已转变”
除此以外,还有一些必须看到和想到的角度与细节,能为今年的 变迁提供解释 。
首先要看到,2023的繁华,有其天时地利的照应:疫情过去首年,自 无须说憋坏了的老百姓有多急着要过把看片瘾,就是各路资本,也都捏着大批存货——此前拍好没来得及上映或没舍得上映,此刻 群体输入市场,这就浮现了产能和欲望的双向 繁华 。由此可见,上一个暑期档的炸裂,有蓄势后的去库存狂欢、报复性反弹的性质 。
报复不能连报两年,相反,报复得狠了,是要还债的 。
今年夏天电影当然不算少,但一看就分外迷人的也 确切不多,就是存量用尽后,透支出的短缺 。
与之相应,电影发行者在宣发上的投入也开始缩水,就是《负负得正》(朱一龙)《孔雀》(王俊凯)一类有流量偶像小生担纲的,也近乎不做任何铺垫,就各自 悄悄上映 。
推介力度上的低调,除去成本考量,多少也能看见出品方的不自信,要不然很难解释,在样样都遵照上一年的前提下,唯独曾大行其道的规模化提前点映却不再被热衷,大概,连导演和制片们,都没把握通过“前期累积好评”来为己预热 。
其次,疫情后复苏的并不只仅是电影一家,其它正在走高的休闲 取舍,也创造了消费分流,就像再次爆表的假日 游览市场,何况还有奥运会和欧洲杯来争抢观众 。
更意外的对手来自游戏,《黑神话:悟空》的刷屏宛然为整个七八月下了 论断:最具影响力的娱乐产品, 根本就不在影院里 。
平心而论,电影在当下的娱乐生态 构造中,确有些两头不靠的别扭:一面是流量和即时满足感难比短视频与游戏,另一面,偏偏还占领着最强的公共 探讨属性,但凡大众对 事实生活有了种种不满无处宣泄,电影最方便成为集火对象,谁都 能够上手纵情吐槽 。
不过,竞争既是 挑战也是机会,奥运的热度,《黑神话:悟空》的热度,本就具备跨媒介性,若有 有关内容的电影,现成就能蹭一波,可 挖苦的是,上一年那么多运动题材,往年那么多西游题材,唯独今年竟消逝殆尽 。
独一无二,暑假这个大 规模内,包括有若干各具专门 意思的小节点,但在每一个小节点上,同样没看见什么特殊的应景作品:七夕没什么特殊出彩的 恋情片,抗战成功留念日也没什么成 气象的军事历史题材 。
愈发不难看出,这个暑期里,电影人的怠惰和慢半拍的 反响,对暑期档的认知走向含糊和 抽象,失去了深耕、细分的探究动力 。
这就是今年暑期档不景气的缘由 。理性 对待,凡事没有一路顺风的 圆满,许多行业都有“大小年”的轮转 。故而,挫折并非末日, 要害在于,是否吸收养分和教训 。
对中国电影工作者来说,幸免陷入路径依赖,走出既往的 舒服圈,更踊跃、更扎实地迎接 娱乐环境的改造,更真挚、更透彻地衔接 辽阔观众与人民,才是2024的夏天带给我们的真正启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