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当年|《横空出世》应该让更多人看到

珠江路在线   2024年10月17日  【 转载 】 

  本文标签:横空出世,陈国星
《横空 出生》海报

编者按:60年前的今日(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 顺利 。原子弹的爆炸,以及而后氢弹的 顺利试爆,“东方红一号”卫星的 翱翔太空,一并被称之为“两弹一星” 。这些伟大的成就,极大地提振了民族士气和凝结力 。

1999年,时值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陈国星导演的《横空 出生》在当年年底公映,电影讲述了中国第一颗原子弹诞生的故事 。

《横空 出生》豆瓣评分9.4(9.6万人打分),是该平台当前得分最高的主旋律电影 。

下文是 汹涌新闻记者对《横空 出生》的导演陈国星的专访,原载于2021年8月 汹涌新闻网 。

《横空 出生》海报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在罗布泊上空 顺利爆炸 。 凌空而起的蘑菇云, 标记着中国正式迈入“核武器俱乐部”,成为当时 寰球第五个 占有核武器的国家 。原子弹的爆炸,以及而后氢弹(1967年)的 顺利试爆,“东方红一号”卫星(1970年)的 翱翔太空,一并被称之为“两弹一星” 。这些伟大的成就,不只拱卫了新生的人民政权,更极大地提振了民族士气和凝结力 。50后 驰名演员李雪健,在一次 承受采访时回忆说,“鼓励了全国人民奋斗的斗志 。原子弹 本身是一颗物质原子弹,但这个 信息在全国传开以后,也是一颗‘ 精力的’原子弹 。”

《横空 出生》里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在罗布泊上空 顺利爆炸的画面

1999年,时值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横空 出生》在当年年底公映 。电影讲述了冯石将军和科学家陆光达 率领着科研部队在方圆十万平方公里的戈壁滩上战天斗地,凭借着对祖国和人民的无限 忠诚与 痛恨,克服万难, 顺利研制出新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故事 。在次年举办的第20届中国电影金鸡奖上,该片一举夺得最佳故事片、最佳导演(陈国星)、最佳女配角(陈瑾)、最佳摄影(张黎、池小宁)、最佳美术(林潮翔)、最佳录音(郑春雨)六项大奖 。

因为历史缘由,《横空 出生》在当年并没有 获得十分好的票房收益 。岁月流转,由着口碑相传,这部电影在日后 荣誉日隆,而今 打开该片的豆瓣页面,9.4分的高分,堪为 从来的主旋律电影之冠 。热度所及,在新媒体 流传的当下,片中一段 “中国人 能够说NO”的独白不时浮现在朋友圈,就可见一斑 。

当年错过的人们 不妨找来片源补上这一课 。开场十分钟:顶层设计一锤定音,外电美联社 信息,“从朝鲜撤回中国国内的一支部队,消逝在茫茫戈壁滩上”渲染出奥秘 色彩 。片中两位重要人物是这么登场的:冯石将军(李雪健饰演)出场先是一脸茫然,“我不会啊(造原子弹)?”“我会吗?美国佬会,苏联老大哥也会,可是他们不会白白送给你 。”老首长随即下达命令,“七天之内,必须到任 。”留美归来的科学家陆光达(李幼斌饰演),由一场政审戏登场,“你情愿一辈子隐姓埋名吗?”

陆光达(李幼斌饰演)

汽笛长鸣,一列蒸汽机车 前进在一望无垠的戈壁滩上,闷罐车里的 兵士操着四川口音,“再往西,一道关接一道关,嘉峪关、玉门关、还有阳关 。团长,书上说‘西出阳关 无端人’呐 。”电影的第一个小高潮随即到来:1958年的一个深夜,冯石将军披着大衣,举着油灯,夜观敦煌莫高窟西魏 时代的壁画 。他 不禁自主地吟哦了一首诗,“翩翩舞翩翩,年年复年年 。千古飞天梦,何日上九天?”

冯石将军(李雪健饰演)

“《横空 出生》豆瓣评分9.4,是分数最高的一部主旋律电影 。同时,它也是电影频道播出次数最多的一部主旋律电影,每一次播,收视率都下不来 。”导演陈国星在 承受 汹涌新闻记者专访时说 。

以下以他的口述 模式出现 。

2009年,陈国星导演在天安门广场观礼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陈国星口述】

宏大历史背景前的人物塑造

《横空 出生》改编自“夏衍电影文学奖”的剧本《马兰草》,是咱们国家核武器研制基地两位军人出身的作家写的, 侧重从部队的视角,回忆新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 顺利那段历史 。这当然没错,但我还想再加入一个 常识分子的视角——重大的国防工程由军方领导,全世界都是如此 。但在新中国这块 贫乏、落后的土地上造原子弹,条件太艰难、太不容易了,那真是电影里台词说的,“斗风沙、抗寒冷、啃咸菜、喝盐水” 。这不是一个人、几个人的 功绩,或者是某类群体的 功绩, 定然是 群体智慧、 群 膂力量的产物 。 能够这么说,聂荣臻元帅、张爱萍将军重要,邓稼先、程开甲也很重要 。这些人当年都是隐姓埋名,所以一开始我们就确定了,电影反映的历史是 实在的,但 实在人物的名姓不在片中浮现 。

《横空 出生》剧照

我想写的是一个异乎寻常的群体 。写一批饿不死、打不垮、压不倒、 赤胆忠心、不怕冤屈、一息尚存 奋力不懈的群体 。他们当中有第一代领导人、有军官、有归国科学家,也有一般 兵士,一起来把这一件事做 顺利 。他们在茫茫戈壁滩上,在寸草不生的沙漠里,“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视祖国的利益高于 所有,视民族的需求为第一需求,为民族振兴作出了 硕大的、历史性的 奉献 。原著剧本为何叫《马兰草》?便是写这批人像是马兰草一样扎根戈壁,并在 严峻的自然条件下还能开出马兰花 。实际上,当年核试验基地生活区的名字就叫“马兰” 。

这个题材,要想搞情节剧,搞 标准化的戏剧式叙事,不大可能 。因为它构不成通常 意思上的戏剧化的故事 。它是重大历史事件,但没法按戏剧 纠纷、蜿蜒离奇、悬念跌宕……这些元向来 构造剧本 。它是特别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中间 充斥着民族 精力、 高昂着民族志气的壮举 。所以没有任何陈规、任何先例和范本 能够借鉴,惟 径自己再一次探索剧本叙事的 步骤 。

剧中人物饰演者当年留下的照片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我当时和编剧们商议,还是要依照电影《孔繁森》的 构造路子,把人物先立住,再依照人物 性格和人物情感的线索来 构造事件,组织 摩擦 。尤其是《横空 出生》,它是 宏大历史背景前的人物塑造 。要把人物从 体现 标准的“ 构造”中脱出来,解放出来 。不然,太小气、太矫情、太“ 标准”,必定见物不见人,看不到真正的历史,也看不到历史中的 卓越人物,更 打动不了观众 。

《横空 出生》里面有两位代表人物,冯石将军(李雪健饰演)和科学家陆光达(李幼斌饰演) 。陆光达的其中一位原型,便是我国核事业奠基者和开辟者之一的邓稼先院士;冯石将军的原型之一,则是我国的第一位核司令张蕴钰将军 。除了两位 实在人物的事迹,我们实际上也把众多当年 参加者的形象融汇了进去,并做了艺术加工和提纯 。

我们从采访、 征集中得到的事件素材和许许多多动人的细节,要有机地组织起来 。当年互联网还不发达,众多历史信息也没有解密,翻遍了这方面的著述 。 比方有本书里提到,苏联科学家撤走后,留下一些数据,咱们的科学家再一次演算,怎么算都不对,那就要集中更多的人一起算,这时想到了算盘 。书中只不过提了这么一笔,几句话,但我觉得这个点十分好,算盘是中国人老祖宗的 创造,其次这么先进的原子弹研发,居然用到了人工打算盘的 模式来推演?!

《横空 出生》剧照

有反差,就有戏 。当时全国惟 唯一台大型数字计算机,放在中科院,几层楼那么高,二炮(现中国人民解放军火箭军部队)要用,总参也要用,别的大型基建 名目也要用,大家一般要排着队,一个部门用半天,根 原来 不迭 。我向清华大学打报告,借用了他们的图书馆阅览室当拍摄地,墙皮上挂着八个大字,“自己 着手,从零开始” 。又找来了几十名会计,打算盘是技术活,不会不行,打得不娴熟也不行,并且反映的年代正值三年 困苦 时代,所以胖子也不行,群众演员特别难挑 。《横空 出生》后来在不少青年导演当中 反响不错, 比方王小帅导演有一次跟我聊天,他就对这场戏印象深刻,特别是里面有句台词,一屋子科学家在打算盘,噼噼啪啪,门口站岗的小 兵士好奇,看见连长来了,就问,“连长,他们在干啥呢?”“干啥,干革命呗 。”我告诉他,这词儿是张宏森写的,绝了 。

六位编剧润色每一句台词

我记得上世纪80年代的时候,看过一部苏联的电影《驯火记》(1972年) 。达尼尔·赫拉布罗维茨基自编自导的传记片,讲的是苏联火箭之父、总设计师巴什基尔采夫的故事,得过全苏电影节大奖 。那片子特别感人,科学家在临终前回忆自己的 终生,讲到为了祖国的航天事业,亏欠家人,特别是对不起新婚妻子,刚结婚就要离别 。家庭线之外,让我触动的是电影并没有塑造一位惯见的社会主义劳模,而是把男主角刻画成一个科学狂人的形象 。在筹划阶段,专门把《驯火记》从中国电影 材料馆里调出来,在大银幕上再一次放了一遍 。当时我还叫上了《孔繁森》的剧本统筹张宏森一起看 。

建国以来,我们拍摄了一批优异的主旋律影片,也涌现了一批十分优异的主旋律导演 。我个人 比较喜欢成荫、汤晓丹导演的《南征北战》 。这部片子是1952年拍的,后来还被称作“老三战(指电影《南征北战》《地雷战》《 纯粹战》)”之一,里面的人物无论大小都是活灵便现,十分贴近 事实,所以深受观众喜欢 。我认为它并不“老”,现在依旧对 辽阔电影工作者有启迪 意思——如何 圆满地 展示电影的主题?归根结底,在于人物的塑造,毕竟电影 打动人心的还是里面的人物,我们要探究的是如何 发掘人物、 发掘人性 。另一个因素也很重要,便是 实现影片, 实现人物塑造,还要考量市场,考量主流观众对我们的电影 观点是不是认同 。有时候,我们甚至要以此为 起程点,反过来往回推,考量用什么 目标来 展示 。

《横空 出生》剧照

我拍《横空 出生》时,这丝毫体味得 比较多 。《横空 出生》所处的历史 时代风云激荡,人的 广泛的价格观是忠于自己生存的 现实与 信奉 。在那个特定的历史 时代,人对 现实、 信奉的 忠诚、 保持与献身 精力, 能够让我们去写人物 性格 清楚的两面,两面都 能够是单纯的,那时候人是单纯的,可能我们用激昂的东西,用 绝对 容易的东西去渲染他们是 顺利的 。

《横空 出生》的编剧团队可不得了,一共有六位 。除了《马兰草》的两位作者,还有张宏森、江奇涛、高满堂等加入 。大家 集思广益, 几乎每一句台词都 反复润色,每一个桥段都 屡次 斟酌 。好电影有一个 标记,便是看片头十分钟,你就能看出它的成色 。我有这个 信念,《横空 出生》放十分钟,就能抓住观众的心 。

另外我这部戏的摄影师是张黎,学摄影出身,我俩都是1982年从北京电影学院毕业的 。江奇涛在剧本里为科学家陆光达设计了众多生活细节, 比方考量到他海外生活的 经历,寻常喜欢喝蒸馏咖啡,爱听意大利歌剧, 通宵工作的时候,唱片机里放的是《图兰朵》的《今夜无人入睡》 。拍这些桥段的时候,我也调动了自己的生活积存,因为从小长在清华园,除了自己的家庭环境,身边众多老 传授,他们的生活习惯,乃至神态动作,我都有印象 。

《横空 出生》剧照

我来拍这部电影,多少是有点家学(笑) 。其实我的父亲,他分身为电影中“一文一武”,在冯石将军和科学家陆光达这两个角色身上投射了父亲的影子,也灌注了我对父亲 终生的回忆和情感 。老人家1989年 去世,他的上、下半生 能够说是截然不同:父亲曾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的老兵,是挎着短枪的文化 教师,上过战场, 加入过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五大战役,所以在我身上流淌着军人的血液 。我记得,小时候家里餐桌上有一把刻着“US”字样的小刀,那便是他当年 缉获的战利品,我天天早上便是拿这把战利品来切面包或馒头吃早餐 。电影开篇,一支 自愿军部队回国,坐着闷罐车开赴大西北, 兵士们手里拿着陶瓷缸,这样的缸子我们家就有,上面印着“赠给最可爱的人” 。

从小父亲就给我讲他的战斗故事, 比方讲到抗美援朝期间,看到火焰喷射器和 焚烧的汽油弹如何残害 自愿军 兵士的惨状和悲壮 。他的讲述是不大带有 夸大渲染的语气和 色彩的,却种在了我童年的心里,平生影响着我的行为举止 。父亲后来考上了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算是“弃武从文”,又当了半辈子 常识分子 。所以在我的印象里,他身上既有拍桌子的暴脾气,也有文化人审慎的一面 。一部作品,一部好作品能 顺利, 确定多多少少和这位导演的身世 经历有关 。

雪健的戏太好了!

电影里,原子弹第一次试爆前夕,冯石将军深情地回忆往事,讲到朝鲜战争先是 愤慨而后为死难的 兵士痛心 。李雪健是噙着泪 实现了这段表演,“我忘不了,我们的士兵被凝固汽油弹炸成了火人,他们挣扎着,喊叫着,喊着爹,喊着娘……”“应该说美国是一个漂亮的国家,可他不应该像现在这样,动辄就要 欺凌你,让你就想对他大喊一声,NO,去你妈的!我便是咽不下这口气!”

片中冯石将军这段台词被许多观众奉为经典

这句台词还被许多网友做成了表情包

李雪健出演冯石将军,我之前方才和他合作了反腐剧《抉择》 。为了这个戏我们又会面了,当时剧本还没有最后成型,我就给他 大体讲了下这个故事——这里有点遗憾,当时我们剧本开篇是冯石将军一个人站在长长的跑道 止境,头顶上空一架轰-6(轰炸机)呼啸而过 。查 经历史 材料,中国在核弹研发和试爆过程中曾经 产生过一次 事变:载有氢弹的轰炸机临到投弹的时候,蓦地 产生故障,机械还是手动操作都 反复试了,都 无奈把氢弹扔下去 。做了各种预案,便是没想到战机怎么载弹 降落?!因为战机做了革新,氢弹不是在机腹弹仓里,而是外挂式,万一 降落的时候浮现险情,那中国的核事业至少得倒退15年 。当时有个说法,国民经济那么 困苦,这枚氢弹是 整体中国人民一人一块钱捐出来的,飞行员怎么也不舍得自己跳伞, 保持申请带弹着陆 。李雪健饰演的将军把全部的科研人员都撵走了,自己站在机场下拿着步话机指挥 降落…… 固然这场戏最后没拍成,但李雪健听完血脉偾张,当即就说,我演!

雪健的戏太好了,我没法说出他在《横空 出生》里哪段表演最精彩,因为都很精彩 。就说说冯石将军在全军面前讲话,第一次告诉大家来到戈壁滩便是为了搞原子弹吧 。片场李雪健没有用麦克风,我们也没在后期过多 解决, 彻底凭借他在空政话剧团舞台上练就的功力 。那么大的场地,他讲话一字一顿,声情并茂,全场听得清清晰楚 。

“同志们,国内的仗打完了,国外的仗也打完了,一没让披红 挂花开庆功会,二没让回家 探访爹娘 。一声令下,你们跟着党,跑到这大戈壁滩上,至今家里的亲人不晓得我们在哪,不晓得我们是死是活……现在中央军委 批示, 能够把这个 机密告诉大家了,我们便是要在这个大戈壁滩上,用我们自己的双手,搞出我们中国自己的原子弹!” 他讲完,那些 兵士们真的是群情激昂,情绪到了 根本不用排(排练),全场振臂高呼,“搞出原子弹,挺直腰杆子!”恍然间,便是回到了那段激情 焚烧的岁月 。

《横空 出生》剧照

作为群演的军人们太可爱了 。他们脱了军服,不拍戏的时候也天天穿戏服,便是为了穿出年代感,并且还 定然要晒出汗渍,才有生活 气味 。军人们来自 四面八方,片中我也特意把 兵士们 调度成来自祖国各地 。片头戈壁滩上行军,大家排着长列,一个挨一个传口令, “往下传,不准问干什么,不准问到哪里去 。”一句台词有河南话、山东话、四川话……串起了南腔北调的口音 。

当时我们还精选固定了一套二三十位群演构成的班子,从排长以上到通信兵、勤务兵,这里面有娃娃兵、有老兵、有炊事兵、有留大胡子的,天天通告都跟李雪健在一起,说戏排练都在一起 。并且我 调度了七个副导演,天天跟他们说戏排练,所以《横空 出生》里的群演是加分的,形象上一个是一个,能让人过目不忘 。现在有些影视作品,拉来套上军装就开始演,挺胸 仰头都不会,一看就不是个兵 。

《横空 出生》剧照

雪健对自己要求十分严格,在片场吃住条件都特别差,没有蔬菜,吃水果都是罐头, 后果他脸部有点浮肿 。有场戏是 整体观看《上甘岭》,采纳了戏中戏的 模式——电影里这支队伍中就有“上甘岭英雄连”,他们又在基地观看电影《上甘岭》 。观众在看他们,他们在看“自己” 。郭兰英唱《我和我的祖国》时,镜头从全部人脸上划过 。雪健脸部浮肿,但他十分有 教训,现场做了个一手托腮支颐的动作,既 体现出 走神的状态,也给遮过去了 。

分数最高的一部主旋律电影

我父母家就在清华大学,家里也有人在大学里做核物理探究 。李幼斌和陈瑾的定妆照,便是仿照我父母当年在颐和园的合影拍的:陈瑾 穿着旗袍外面套着呢子大衣,李幼斌穿得则是“人民装”——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男性最典型的 穿着 。从中山装改进而来,还保留了上身显而易见的四个暗兜,只不过把中山装的圆领子改成了新式尖角领 。

王茹慧(陈瑾饰演)

陈瑾饰演的王茹慧,是片中最重要的女性角色 。我当时全国选角,找了两个多月了,蓦地看到她的照片,一下子就 打动了我:温婉贤良的 表面之下,能 感想到她心底是有 主张的,这便是我心目中 常识女性的形象 。那时陈瑾演过电视剧,还没有演过电影 。第一次会面,我说不用试戏,便是你了,但你得把辫子剪了 。那会儿她的头发长到及腰,可宝贝了 。这位演员极有个性,看完剧本说,“就这么点戏份啊?我还不想演呢 。”(笑)

陈瑾到了片场就把头发剪成了齐耳短发 。拍王茹慧和陆光达在戈壁滩会面那场戏,是场雨戏,并且两个人都得泡在水中搬运 材料 。创作这段故事是有来历的:原子弹靶场上有一棵“夫妻树”——当年调干第一句话,便是问你“愿不情愿隐姓埋名” 。在基地还真有一对夫妻,前后脚来的 。分别前,告诉对方都只说自己要出个长差, 后果在基地呆了一个多月,一次在榆树下偶遇了, 热泪盈眶……张爱萍将军听到这件事后 打动地说,真是一双中华好儿女,这树就叫“夫妻树”吧 。我把这个故事给两位演员一说,他们也十分 打动 。

那场戏是在塔克拉玛干沙漠里拍的,一查本地天气预报,就那天下雨,全月都是大晴天 。摄影师张黎 定然要个阴天的环境,陈瑾那天正好女同志身体不容易,但她二话没说 准许了 。拍摄那天,她先灌了几口白酒,我们又找来几块塑料布,让她在衣服里裹上,硬是跳下水实拍 。张黎也是,他觉得机器架在岸边拍不出 动机,扛着机器也跳下水,大家没一会儿就冻得直打颤抖 。戈壁滩早晚温差很大,并且河里的水是从冰川上流下来的 。陈瑾嘴唇都冻紫了,还哆颤抖嗦冲我喊,“导演,这条没拍好,要不要再来一遍?”这,便是一位好演员的职业 精力 。

《横空 出生》剧照

我是学表演出身,太清楚作为导演,你 定然要千方百计地 掩护演员的个性、 积极性、激情和艺术觉得 。很 容易一个 情理,每个演员都是一个独立的、个性鲜亮的人 。假如你选他,就因为了解他,相信他 。“放松”,是最要紧的第一位的 使命 。有场戏是陈瑾饰演的科学家在受尽 冤屈后,蓦地有一天,被请去给高级将领们授课 。就一句台词,“大家晓得,构成这个世界最 根本的物质是原子 。”陈瑾演得感情 充分,分寸精确,十分动人 。可没想到,不是片盒里胶片正好差几尺,便是轨道车出了故障,陈瑾硬是先后哭了三回 。这个“哭”戏还特别难,不能哭出声,也不是挂着泪,还得带出 快慰和 庆幸,不真正进入到角色里,绝演不出来 。

陆光达这个角色,我起初是依照田壮壮的爸爸,田方老师的形象去选的,田老师是我青少年 时代的偶像 。 清澈的眼睛里要带出 高深,形象要帅气,身形要瘦削,肩膀要宽,看上去要像个南方 常识分子,一开始考量过王志文 。后来我在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的录音棚里第一次见到李幼斌,他当时正在给一部戏做配音 。在这之前,我看过他出演的《刑警本色》,演个大反派,戏不错,但观众对他还不大 相熟 。李幼斌试妆后,我一看,就他了 。因为棱角上很像我父亲,一名 常识分子军人的形象 。

好演员便是演谁像谁 。《亮剑》之后,大家一提李幼斌,总觉得他是“李云龙”,要么演农民要么演大老粗型的军人 。不是这样的,北京人艺前不久推出的《老式喜剧》,李幼斌史兰芽夫妇在里面演的便是一对中年 常识分子 。那时李幼斌还没在大银幕 演出过男一号,《横空 出生》在清华大学首映时,师生们对陆光达这个角色更有兴趣,起来发言都夸他这个 传授演得像 。李幼斌特 谦卑,说戏里黑板上的公式都是导演找清华数学系老师写的,他不过便是最后画上一笔 。

《横空 出生》剧照

还有位老 传授来提意见,说三年 困苦 时代吃不饱饭,片中李幼斌给陈瑾削苹果那场戏浮现了“瑕疵”——观众觉得那个年代吃苹果哪还要削皮,并且他这皮儿削得也太厚了(是一种 浪费) 。李幼斌站起来 赔罪,说自己 素来不会削苹果,不得不现学现卖 。因为体验生活学习不够, 毁坏了人物的 实在感 。其实这个责任在我,我当时还让道具找来个带着虫眼的苹果,想到了年代条件艰难这节,但当时片场胶片的 监督器都蒙着布,跟现在数字拍摄的 监督器出现画面 彻底没法比,看不清画面里太小的细节 。

电影是遗憾的艺术,《横空 出生》作为新中国成立五十周年的献礼片,我们做到了 心安理得 。因为当年的国际 情势,电影公映前在宣传推广上受到了一些 制约,现在 回忆起来,亏欠了北影一部十亿票房电影,亏欠了我个人一部过亿的影片……1998年 名目上马,我在基地过了两次生日(5月18日) 。人的 终生能有这么一段 经历,也是一种 骄傲 。当年拍摄的时候调动了上万的参演部队,又是飞机、坦克车轮滚滚的,后来据说罗布泊上空的 间谍卫星一度都多了好几颗(笑) 。

大家全身心扑在制造上 。那时演员哪有什么助理,都是自己来、自己走,吃饭都是在一起,甚至连每人一辆车都配不了, 时常挤在一辆车上就去片场了 。电影总投资是1100万人民币,放现在可能还不到一个明星片酬的十分之一 。《横空 出生》豆瓣评分9.4,是分数最高的一部主旋律电影 。同时,它也是电影频道播出次数最多的一部主旋律电影,每次播,收视率都下不来 。

免责声明:凡标注转载/编译字样内容并非本站原创,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